陳思++楊娟潔
摘要:本文從移動互聯的角度分析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對傳統思政宣傳模式的沖擊問題,試圖為思政教育與輿論引導在新時代的傳播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移動互聯 思政教育 輿論引導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111-01
網絡信息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多終端互聯、發布方式多樣化、信息傳播脫離傳統機構、信息碎片化、不完全語境下的信息理解等特點,人人都可以在網絡空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強大的信息滲透和強勢的輿論引導,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調整策略,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
一、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性與不足
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致使人們信息獲取渠道從傳統的固定PC端向移動端轉移,互聯網設備更是向著小型化、便捷化發展,“自媒體”替代了“大眾媒體”由此掀開了信息傳播的新時代。在移動互聯時代,由于移動互聯網絡具有開放、包容、自由的特性,使人們開始主動積極地傾訴和表達自己的言論。但是“一觸即發”的信息傳播模式下,信息量呈幾何倍數增長,使各種錯誤思潮披著各種時尚的外衣悄然流行。而在涉及網絡公共事件的輿論當中,參與者與傳播者的身份轉換及定位不同,容易造成信息傳播的失實,特別是一些網絡推手,往往有意引導公眾輿論,使公共意見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好輿論引導。
二、新時代對舊有宣傳模式的沖擊
(一)思政教育的沖擊
由于移動終端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渠道更廣、內容更豐富,但同樣多元化的信息、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傳統的單一途徑宣傳模式逐漸邊緣化,傳統的傳播方式不再壟斷信息傳播途徑,逐漸喪失話語權。當代社會主要勞動力為80、90后,他們成長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其價值取向急劇變化,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極其排斥。但作為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群體,他們對移動互聯的思維、規律更加敏感和熟悉,在當前互聯網把關不嚴,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情況下,思政該如何做到針對性、有效性和貼近生活實際[1],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輿論引導的沖擊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廣泛應用已經成為網絡發展的新引擎,移動終端使每個人都成為可以傳播和影響輿論導向的主體。“自媒體”時代的產生是為了滿足普通民眾尋求話語權的需求,它的來臨使主流媒體把握輿論態勢和輿論環境的能力削弱,監管和引導難度加大,引導方式滯后。同時當前受眾更關心和維護切身利益,而傳統主流媒體更多的是進行宏觀上的輿論引導,很難滿足受眾的普遍需求,致使輿論引導的權威性逐漸喪失。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宣傳模式的創新
(一)思政教育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改革
信息傳播方式由原來的“大眾傳播”變為“小眾傳播”“自媒體”時代,宣傳工作者在進行思政教育宣傳時應該率先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新媒體素養,用全新的移動互聯傳播理念來應對迥異的傳播環境。積極運營移動互聯網平臺,對枯燥、僵硬、文件化的思政教育進行二次加工,使其語言幽默化、碎片化、生動化,更能讓受眾接受和理解,對思政教育更有針對性和貼近生活實際。其次還應迎合公眾口味、內容風趣、文字短小精悍、圖文圖像綜合應用,以適應當前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習慣。同時把握新聞熱點、社會熱點信息,對其進行二次加工,形成符合傳播相關思政教育內容的信息,貼近生活寓教于樂。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之中加強思政教育。
(二)輿論引導的應對方法
當前網絡信息復雜化,要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高度重視網絡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革,對癥下藥,提高輿論引導的效果。互聯網時代開創了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便捷的溝通使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助于自由民主輿論氛圍的形成。同時主流媒體要積極主動運用新興的移動傳播媒體變革固有的宣傳方式,緊緊掌握時代話語權,占據輿論高地,這樣才能擁有主動權,讓社會輿論走向良好發展的方向。
其次創新思想引導方式,深化認識輿論類別。培育民眾群體中的“意見領袖”,在網絡上深入挖掘發現和培育微博達人、網紅等“意見領袖”,這樣既能掌握網上話語權,又可以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風氣。同時以政府官員、企業家、明星、優秀黨員等社會眾多階層人員代表為依托,選拔和培育一批思想先進、道德高尚、態度端正的在各行各業有影響力、號召力的骨干分子,建立各自的移動互聯信息交互平臺,對周圍人員進行積極向上的引導。[2]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和客戶端傳播宣傳的同時,加強與網民的互動,時時了解關注并掌握引導網絡輿論。
四、結語
在“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多終端互聯、發布方式多樣化、信息傳播脫離傳統機構、信息碎片化、不完全語境下的信息理解等特點,人人都可以在網絡空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強大的信息滲透和強勢的輿論引導,更加劇了移動互聯思政教育與輿論宣傳上的斗爭。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應當大膽創新、銳意改革,突破舊有的宣傳理念和宣傳思想,要不斷調整策略,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我們也應該整合宣傳資源,增強輿論導向的公信力和號召力。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在移動互聯時代思政教育與輿論引導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宋建申.移動互聯時代思政教育與輿論引導模式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1):59-61.
[2]孔祥鵬,劉丹丹,徐曉寧,陳蕊.移動互聯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6(2):27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