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玥
摘要: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教師面臨更為嚴苛的職業能力評判,社會對復合型教師人才的需求量更多。對于師范類院校理科院系來說,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師范類院校理科院系課程設置特點,然后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師范類院校 理科院系 課程設置 特點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145-01
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隊伍,師范類院校必須加強教學改革,做好課程設置,滿足復合型師資需求。對于理科院系課程設置來說,必須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更多能夠滿足自然科學等理科教學的新型教師隊伍,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教育技術學等知識。基于此,加強對師范類院校理科院系課程設置特點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師范類院校理科院系課程特點
第一,基礎性特點。所謂的基礎性特點,就是通過最為基礎的科學概念,在理科院系學生具備專門化、學術化的局部專業特點基礎上,逐漸提升自己的視野,拓展學生思維,注重學生跨學科能力、遷移能力的培養,提升其綜合素養。
第二,全面性特點。理科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遵守全面性特點,注重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科學理論與方法、理論與實踐之間關系的搭建,為學生全面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第三,適應性。課程設計中,需要根據學生特點不同、需求不同,采用分層設計理念,提升課程的層次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同時,理科課程設計中,還應該與全球一體化發展、國際化發展、信息化發展等相適應,同時樹立綜合理科的觀念,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整合在一起,具有鮮明的時代課程特點。
第四,教師職業化特點。通識性教育是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特點,同時也是師范類院校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必須改變傳統理科教育理念,將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師資作為課程改革的方向,提升理科院系學生科學教育教學工作水平。
第五,課程結構學際性。關于理科院系課程設置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科之間的交互性,淡化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對分科知識進行模糊化,提升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在課程中,往往通過一條線索進行問題的研究,但實際上各個事物之間包含了相互的聯系,從整體出發進行思考,找出內在的聯系,提升課程整體的針對性。
第六,課程內容開放性與整合性特點。在理科院系課程設計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各科知識的整合,同時結合生活經驗,整合社會性綜合問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實踐活動越加深入,產生的實踐性、交叉性問題越多,通過設置開放性的課程模式,能夠幫助理科師范類學生樹立創新精神,提升其實踐能力。
第七,課程評價的發展性特點。理科師范類課程評價設置過程中,應該關注過程評價,用質性評價替代量性評價,將評價的作用有甄別轉為激勵,能夠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成果、態度、價值觀等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通過發展性課程評價,促進學生更多地思考問題。
二、師范院校理科院系課程教學模式
師范類院校理科院系課程設置能夠順利的實施,不僅得益于上述特點,同時還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加以實施。
第一,直接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用于理科課程中基礎知識、原理等講授內容。在師范類理科教學中,不僅需要注重理論講授,也需要進行實踐訓練,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教學效果。
第二,專題講座教學法。通過專題講座形式,能夠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更加先進的學科知識。對于研究性課程內容,需要針對學生研究中所出現的問題,根據學生研究需要以及學習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專題講座。通常來說,實施專題講座教學,需要事先收集問題,然后確定講座的內容,提出問題解決策略,進行相應的討論學習,最后實施總結。
第三,研討交流教學法。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定期開展研討會,根據學生在學習、研究中遇到的問題確定研討會的主題,設置一些能夠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在選題方面,應該根據理科課程實際或者理科教師職業發展進行選擇;在研究方法上,應該根據學生選擇的課題,找出最佳的研究方式,優化教學的程序,發揮小學合作的優勢。
第四,實踐教學模式。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后,教師需要引導與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對實際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從實踐教學中獲得知識、技能。具體實施中,教師應該先明確實踐教學課題,確定合適的實踐場所,對數據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最后撰寫實踐報告并總結。
三、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師范類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師范類院校發展提出新的需求。對于理科院系來說,在課程設置中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滿足理科師范學生今后職業發展的需求,同時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理科教師。
參考文獻:
[1]陳曉青.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師范類教學論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6,15(8):32-33.
[2]陳昭貴,劉桂林,吳曉明.關于地方院校生物科學師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考——以惠州學院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5(3):35-3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