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流炎
摘要:從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入手,能夠提升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認知度,拉進學生與抽象數學知識間的距離,是間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制勝法寶。部分小學數學教學仍舊停留在單一化的課堂講授教學和機械式練習的無限循環中,這對學生日后長久的數學學習是不利的。本文針對學習興趣對小學數學的重要性做出探究,并分析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中的具體培養策略。
關鍵詞: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性;培養
一·培養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激勵學生高效學習的持久驅動力,相比于其他外在學習動機,例如壓力等[1] ,興趣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執著的對學習知識的探求。興趣的力量是任何一種外力無法比擬的。興趣是學生在枯燥的數學學習中的一劑良藥,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注入無限的活力,促進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促使學生發自內心的去探求數學世界的深刻奧義,體味自我探究的高度滿足感。
作為小學所授課程的重中之重,數學以其自身的獨特素質在全部小學課程中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小學生正處于智力、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學以其自身高度的抽象性,能夠促使小學生的想象、構思等關重要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切實的鍛煉。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效利用起所學知識,進行不斷的糅合與探索,參照客觀條件開展酌情分析,建立起縝密的數學思考體系。因此,大力挖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學習,更有利于開發小學生的各項能力,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勢在必行的。
二·學生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興趣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在后天的培養中逐步形成的。教師要抓準時機,從多方面入手,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學生的數學興趣點,努力挖掘其潛在能力,逐步提升學生對數學科目的好感發數學學習興趣。
1. 創新課堂導入,開啟興趣之門
傳統模式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有著單一、枯燥的缺點,僅僅憑借教師的講授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談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乏味的課堂講授是不符合數學學習規律的,這也是部分學生一直以來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的重要原因。作為課堂的開端,課堂的導入環節是將學生帶入數學情境,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的關鍵步驟。成功的導入[2] 可以迅速使學生融入課堂環境中去,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素質特點,對課堂導入環節做精心的設計。舉例來說,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章的導入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掌聲來回答所提的問題。教師手拿6個桃子的模型,問:“老師這里有6個桃子,平均分給三個同學,每個同學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的小手拍一拍,告訴老師答案可以嗎?”,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輕松地計算出答案并用三次擊掌回饋給教師。教師要趁熱打鐵,接著再問:“每位同學把自己分得的桃子再分給兩位同學,每個人可以分得幾個桃子?”“啪!”這個問題學生也能夠順利答出。最后,教師提問:“把僅剩的桃子分給兩名同學,該怎么分呢?”這時候,學生往往會一時語塞,教師要抓住時機,加強引導,可以利用開展小組討論的方式研究問題的答案。有些學生借助畫圖的方式思考問題,有些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進行思考......這種導入方式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答案,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基于這種情況下,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更易于學生理解、記憶。另外,教師可以采納游戲法導入、多媒體導入、情景劇導入等較為直觀、有趣的導入方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更加有益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 豐富教學手段,營造興趣課堂
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利用起身邊的多媒體設備,創新授課模式[3] 。舉例來說,小學數學中的追及問題是部分學生學習的難點,僅靠教師的抽象講解,學生很難順利的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模式,無法及時掌握所授知識。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幻燈片或動畫對數學知識進行演繹,模擬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能夠較為直觀、生動的將書本知識呈現給學生,是在較大程度上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好奇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最佳方式。
其次,教師可以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即將條條框框的書本知識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去,把鮮活的生活實例搬上課堂。舉例來說,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元、角、分》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若干,在課堂上中展開“今天我做小老板”的數學主題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此活動中靈活運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對身邊的鉛筆、文具盒、練習本等觸手可及的文具進行“買和賣”,促使學生聯想到日常生活中與父母一起購物結賬的場景實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買和賣”中促進學生對人民幣的識記,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發揮數學的實用性,真正做到了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結合生活實例,這種創新式的教學模式更容易打動學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目的。
3. 提升自信心,喚發數學興趣
有些學生反映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找尋不到適宜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導致從起先對數學學習的不入門、不理解,后來一步步演化為對數學學科的排斥,一碰到數學問題就頭疼進而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展開對數學教學的開發,幫助學生重拾數學自信。教師要樹立端正、積極地教學態度,要樂于轉換課堂角色,改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注重將自身教學操控者的角色變換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賦予學生極大地學習自主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置教學“錯誤”,在教學中故意寫錯或講錯,打破教師或教材的權威性,為學生提供極大地質疑空間,使學生認識到自我探究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挑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生參與質疑的過程,本質上實現了學生不斷接受、反復思考的過程,形成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的質疑行為,并及時對其行為提出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以高效的學習方式代替反復、枯燥的練習,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提升。
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并不能高效地顧及到每一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再加上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不同,學生的學習質量往往呈現出良莠不齊的態勢。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教學方式,找準學生數學學習的“痛點”,對癥下藥。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業,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布置作業上要注重層次性,舉例來說,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夯實基礎,能夠自主地解答相應作業;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要全方位的補足其薄弱,使其對各類的習題都能夠完成。對于基礎扎實,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技巧性的拔高習題,發散其思維,提升數學能力。因材施教,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切勿因不科學的教授法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抹殺掉[4] 。
結語: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挖掘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由之路。教師要善于去探索不同種類的教學方法,找尋到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金鑰匙,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趨勢下快樂學習,為日后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找準教學角度,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創造有趣的數學學習體驗,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 白曉林.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學周刊. 2013(06)
[2] 張坤. 巧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數學興趣[J]. 學周刊. 2013(06)
[3] 尤麗麗.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J]. 快樂閱讀. 2013(06)
[4] 張立秀.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 學周刊. 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