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富
摘要: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學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相當一部分小學畢業生升入中學后對語文學習感到很不適應,學習興趣減退,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甚至葉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本文分析了脫節現象和原因,并從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習慣形成、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 中小學 語文教學 過渡與銜接
從2001年秋季開始,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開始實施,將中小學統編為一至九年級。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認知與發展的規律,注意訓練的層次性與序列性,注意知識學習的階段性和系統性,重視研究中小學階段的銜接問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到初中語文教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甚至更為詳細地提到“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這說明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之間存在著聯系與銜接。如何讓兩個學段“互相聯系并螺旋上升”,如何使小學到初中的語文教學由“突變”轉向“漸變”?本文從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入手,以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嘗試為抓手,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的原因
(一)教材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較簡單,知識點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的理解,思維難度不大;中學語文教材內容一下子加深,知識點增多,從初一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記憶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范文記敘文居多,有著很強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初中語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文章思維縝密一些,知識性更強一些。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課堂結構設計,盡管中學教師盡力嘗試并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但學生們總認為小學的課堂更能吸引他們,更使他們留戀。
(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
小學語文教材比較單一,趣味性較強,內容較淺顯易懂,知識點也較少。另外,小學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這就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課堂容量也相對較小。在教學方法以朗讀為主,通過教師的啟發,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熟讀生巧?,F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內容一下子顯得深奧,知識性強,趣味性減弱,從初一上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要記憶以外,更加側重于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加上迫于中考的壓力,課時緊張,中學教師的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
(三)學科門類突然增多學生無法適應
初中階段學習時間較緊,科目又增多,在校時間基本排滿了課程,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會少很多。由于以前習慣的影響,學習任務就不能如期完成,外加計劃不周密,顧此失彼,所以就會出現打亂仗的情況。
二、新課標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
(一)抓好教學內容的銜接
語文教師要熟悉中、小學雙方語文教材內容,把握教材體系的內在聯系,并在自己的教學中注意比較性聯系和有機滲透,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作好鋪墊和銜接。因此,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體系,找出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在的聯系,讓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中學語文中所涉及的現代漢語的漢字、詞匯、語法等知識點,都在小學語文的基礎訓練課型中反復出現過,教學中假如能注意這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新知識的特點,就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識內容,也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抓好教師教學方法的銜接
小學語文課堂上就教材而教的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大多在教學形式上下功夫;而中學語文課堂上形式較簡單,課堂容量較大。所以,要想實現兩種課堂的銜接,小學中高階段的語文教學就應簡化形式,把課上扎實,適度地拓展一些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以課文為基點,開展廣泛的閱讀,形成以點帶面的知識串聯式學習;加強課堂交流,實現有效資源共享,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開設閱讀鑒賞課,定期推薦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通過雙向聽課及研討,把握中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并隨機滲透運用到各自的教學中去。
(三)抓好學生學習方法的銜接
教育家埃德加·富爾在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中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爆F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經不僅是“學到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語文學的好壞,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靠教師引出來,學生學出來的??梢娍茖W的學習方法對于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小學高年級的教師應該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怎樣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如何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行課外閱讀時,可就方法作指導,如讀書的方法:選讀、精讀、如何做批注等;做好“半放”的嘗試教學,教師要盡力使學生學會獨立自主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小學生升入初中后,對新的學習環境及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較陌生,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在導讀中重視引導學生自悟學法,強化遷移學法,不僅“授業解惑”,還交給學生“鑰匙”,讓他們去開啟語文知識的大門??傊?,教師要盡力消除學生依賴心理,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結束語
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中小學應該積極創造條件與機會,讓中小學教師定期進行交流,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一是組織小學語文教師到初中聽課,看初中與小學的教法與學法有什么不同,指導小學五六年級的教師做好向中學“半放”階段過渡,做好教學的銜接。
參考文獻
[1]湛世升.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銜接方法研究淺析[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二)[C].:,2016:2.
[2]陳穎.正視脫節現象尋求銜接策略——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合理銜接的幾點看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242-243.
[3]劉建霞,耿磊.找準問題癥結做好教學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策略淺談[J].學周刊,2013,(33):105.
[4]謝建萍.從《少年閏土》到《故鄉》——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與融合[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90-92.
[5]顏丹.淺論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6):123-125+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