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要]《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擔負著“初步了解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生活,懂得個人成長與家庭、學校的關系,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規則”等教育任務。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命教育;教材情境;實踐
生命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在認識、感知、體味生命的親身體驗和實踐過程中,學會珍惜、尊重和敬畏生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呵護生命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理念取向,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促使學生體驗生命價值是課程教學的本質和重任。因此,教師要深刻領悟生命教育的價值,注重提煉與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挖掘學生生活中鮮活的生命教育資源,把生命教育融入教學過程,給予學生更多自我探索、個性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引發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一、挖掘教材內容,滲透生命教育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生命教育目標,把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充分挖掘出來,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和靈活的教育方式,教授學生關于生命孕育、生命發展的知識,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珍愛,促進學生健康的心態和人格的養成。例如,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以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需要為基本線索設置活動主題,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情感的信息”,能引發教師和學生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教師只要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所涉及的生命教育的內容范圍很多,也很廣泛。教材以認識自我和認識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家鄉、我與祖國的關系為主線,整合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國情教育等內容。比如:《我們的地球》一課,從欣賞多姿多彩的地球風光入手,使學生感受地球的美與地球上的生命的可愛;《安全伴我行》一課,從生活實例入手,從注意安全的角度教育學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讓學生學會保護生命、遠離危險、拒絕誘惑,為自己的生命筑起堅實的防護墻;《法律,生命的保護傘》一課,使學生懂得在充分行使法律賦予我們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履行法律規定的我們應履行的各項義務。教師以教材為依托,深入發掘其中的內涵,不僅能促使學生珍愛生命,而且能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
二、創設真實情境,加深生命體驗
情境是“情感“”環境”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目標及內容出發,積極營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真實的、具體的、能打動學生心靈的情境或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對生命認知的“理”與學生內心的“情”的有機融合,進而使學生感受生命的涌動。每個教師要擁有一顆愛心,本著公正的原則,平等地去愛每一個學生,通過厚愛激蕩學生的生命才智。當學生回答錯誤或學習困難時,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心對待,因為,生命成長需要在不斷地嘗試錯誤中獲得經驗。寬容學生,對學生的生命發展抱有信心,以信任的態度和方式處理教育中的錯誤,處理學生的個人獨特性,以鼓勵的形式激勵學生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是尊重學生生命的重要表現。只有這樣的課堂,師生才會平等對話,暢所欲言,煥發生命活力。
例如,教學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前,筆者收集了一些反映孩子成長片段的素材(童年照片、小檔案等)用于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引導學生在家與父母進行心靈對話。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述說生活中父母關心自己的故事,從而打開學生的情感之門。學生在述說與回憶的過程中,腦海中自然浮現出家人關愛自己的溫馨畫面,感受到生命的涌動,感受到成長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載著親人的愛和期望,從而懂得要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心懷感恩。這樣教學,能促進學生生命認識的提升和生命情感的培育。
三、回歸生活實踐,體驗生命珍貴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感覺、體驗、領悟并取得各方面的發展的”,“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可見關注兒童生活,從兒童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真實的生活來學習知識,然后再回歸孩子的現實生活,以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的健康發展是何等重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生命的珍貴與價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它應當是親身的體驗,能指導學生進行生活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體驗中感知生命的力量,感悟生命的珍貴與價值,進而樹立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的觀念。
例如,教學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紅綠燈》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認識紅綠燈,觀察和尋找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還帶領學生到交警中隊觀看交通事故照片。這一系列的生活體驗活動,形象生動地使學生明白“安全無小事”“寧等三分鐘,不搶一秒鐘”,促使學生自覺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保護和關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從而培養了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態度,提升了學生的生命意識。
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則,我們要摒棄的是傳統的“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我們要洞穿課堂的圍墻,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主動發展的空間,為他們提供生命活動和德行生長的舞臺。筆者在教學完《成長的腳印》后,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讓母親談談懷孕時的樣子,講講出生時的故事,增進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并在母親節那天,開展了一次“護蛋行動”,讓每個孩子準備一個生雞蛋,一刻不離身地保護一天,以此來體驗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孩子們在體驗日記中寫道:“啊,護一天的蛋都這么累,更不用說媽媽懷我那么久了......”“媽媽,您辛苦了。長大后,我會報答您的。......”“媽媽,您真偉大啊!我愛您,媽媽!”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
總之,貫徹生命教育應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應有之義。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構建一個生命教育的大課堂,從關注學生生命的角度出發,組織豐富的活動進行生命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