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洪
摘要:目前,數學學習困難是普通高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現象,且這種現象一直存在而不見好轉。因此,高中數學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避免數學學困生的產生并將數學學困生進行積極地轉化。這是促進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對當前時期高中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并根據這些成因提出具體的轉化措施,旨在為高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改;學困生;成因;轉化
隨著新課程大力推進,“學困生”日益成為高中數學教師頭疼的問題。剔除高中數學抽象性高、知識范圍廣、技巧性強、思維要求深刻等原因之外,學生學習興趣匱乏,學習方法不科學和基礎知識不扎實也是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不突出,淪為“學困生”、“數困生”的重要成因。那么,高中數學“學困生”的數學學習“困”在何處?筆者從“學困生”形成原因入手,結合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習方法的指導;優化教學方法;擴充教學空間四個方面,對如何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提出了幾點思考。
1高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1學習興趣缺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源動力。贊可夫曾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俄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就說過“:成功的教育不在于強制,而在于激發興趣。”興趣是影響教學活動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開啟知識學習的大門。興趣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活動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當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時,就能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主動的投身于教學活動中來,發現其中的樂趣。反之,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就如飲白開水一樣無味,就很難投身于教學實踐中來,其教學成效可想而知。調查表明,教學活動所存在的“學困生”普遍對學習缺乏興趣,對數學學科存在畏懼感、害怕感。
1.2學習方法不科學
古語有云“:磨刀不誤砍柴工。”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成效的有效途徑。分析高中“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不難發現大部分“學困生”學習方法不科學、不正確。具體表現在課前預習工作的空位,導致了課堂教學中不能有效的把握教學知識點;課上不認真聽講,造成了課后習題無從下手的現狀;課后復習的不到位、不及時,導致了知識點不能得以強化鞏固等。另外,大部分“學困生”性格較為內向,對于不懂的問題
往往不了了之,不會主動去問其他同學、老師,長久下來,造成了數學基礎知識薄弱,不能快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缺乏科學、正確的學習方法還表現在上課不會做筆記,不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等。
1.3基礎知識不扎實
大部分“學困生”對于數學學習都存在吃力、費勁等現象,其主要原因為對基礎性知識掌握不扎實,在解題過程中易犯低級錯誤,更不用說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模式、解題技巧。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數學學習是一個系統性過程,前一階段的學習是后續階段學習的基礎前提。由于大部分“學困生”在小學、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基礎不扎實,對基礎性知識點掌握不牢固,不能熟練地掌握數學教學中的基礎性概念、知識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中數學學習的難度。比如說,由于對初中教學中的函數定義掌握不全面,在高中階段對于更高層次的學習就容易困惑,理解不了函數與映射間的關系,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的應用。
2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2.1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源動力。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影響教學活動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學困生”轉化策略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強化學生成功體驗入手,讓“學困生”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感、滿足感,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學困生”設置一些教學簡單的挑戰、任務,通過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依靠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務,進而切實體會到成功所具有的勝利感。另外,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還可以采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發揮多媒體集聲音、圖片、文字和色彩等多種要素于一體的優勢,為學生創建圖文并茂、聲像兼備、動靜結合的多彩教學,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欲望,燃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2.2 強化學習方法的指導
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當包括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和課后及 時復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課前 預習作為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 法,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課前預習工作,能夠讓學生明 確自我在舊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把握教學活動的側重點,提 高聽課目的性、選擇性,提升聽課的效率和效果;課上認真聽講是 全面理解教學知識點,明確重難疑點,促進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認識,實現質變飛躍的重要保障;課后復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優 化課后復習方法,做好課后復習工作,是加強學生對教學知識、內 容的理解記憶,幫助學生鞏固重難點,提高學生對知識靈活應用 能力的有效舉措。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 期性行為,而是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去貫徹、踐行,老師要加強學 生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強化對學習方法執行的監督。
2.3 優化教學方法
考慮到“學困生”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不高,優 化教學方法,應采用與“學困生”自身學習心理和特點相適應的教 學方法,實行差異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了。現行高中數 學教學中“滿堂灌”“、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 學困 生”跟不上老師和優等生的步伐,在教學活動中只能得過且過,這 是學生間差距不斷拉大的又一個原因。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 學活動中,應當樹立差異化教學的理念,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 法。對于“學困生”而言,盡可能地降低其學習的起點,注重對其基 礎性知識的講解。為了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 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可讓“學困生”回答一些簡單 問題。課后布置作業時,要強化“學困生”對基礎性知識的理解和 運用,最好選取基礎性題目,逐漸加大題目的難度,循序漸進,將 差異化教學法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中來,提高“學困生”學習有效性。
2.4 擴充教學空間
與初中數學教學不同,高中數學教學對學生邏輯思維、分析能 力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剛接觸高中數學學習的 新生,大部分學生不能快速、有效地從初中數學中回過神來,適應 高中數學教學,對高中數學教學感到有一定的困難,由此就產生 了“數困生”“、學困生”。教材是教學活動實施和開展的重要載體, 新課程教學改革下,高中數學教材編排雖然更為靈活、新穎,但在 知識銜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高中數學教材中并沒有對 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等進行合理的補充,也沒有拓展二次函數 的相關內容等。由于知識銜接上的不合理、不科學,成為了“學困 生”不可跨越的鴻溝。因此,對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師結合“學 困生”的學習現狀,要做好教學空間的擴充工作。比如說,借用“微 課”視頻,擴充教學空間,提前錄制好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基礎性 知識,充分利用“微課”視頻重復播放、回放暫停等功能,以此達到 鞏固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等。
參考文獻:
[1] 袁媛.淺談后進生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中小學管理,2006 (S1):73-74.
[2] 楊樂生.學科差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00(4):55-56.
[3] 胡成娟.淺談初中數學中的轉化策略[J].初中數學教與學, 2013(2).
[4] 陳亮.淺論高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 201(4 8):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