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平
摘要:無論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還是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他們的教育主張都是提倡教育要生活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而小學數學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
關鍵詞:數學教學 激活思維 課堂生活化
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到的知識是能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這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在以后數學學習中的興趣。
一、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問題需來源于生活,但有時又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材中的許多素材相對于現實生活而言是比較單純的,大多條件與結論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而且許多素材都比較有地域特點,不一定適合當地地域的生活習慣。所以,教師應學會讀透教材,在正確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進行充實、重組和處理教材,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使原來十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感興趣,而且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可問:“同學們經常喝牛奶,有沒有留意牛奶盒上標有‘脂肪≥3.1%,蛋白質≥2.9%……這些內容?你們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嗎?”從而激起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學生的探索變得生動有趣,富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
二、課堂教學情境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突出知識的趣味性,是使學生很快對所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通過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雖然數學知識中有些內容較抽象,但有些內容是充滿趣味性的。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讓學生體驗并發現數學規律。學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規律,體會到規律的價值,那么他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當的實例。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教學中應努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如在教學“統計圖”時,可以讓學生對家庭中一個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制作統計圖表,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由此可見,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根據知識的特點創設合適的生活化情境,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提出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來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統計知識?請你提出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并用剛剛學過的統計知識來解決你所提出的問題。如一個月的天氣變化情況、全班同學家中電器的擁有情況等。這些問題都可以用統計的知識來解決,而且大家在合作的過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難,這樣的問題就比較切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四、激活數學思維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思考,從而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對于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極為重要。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在充分結合學生的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激活學生數學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對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極為重要。
如進行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百、整千數的速算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購物時付整錢找零錢的經驗,讓學生深刻掌握相關的速算方法:小明帶了107元錢去買物品,買了72元的東西,幫她想想可以怎樣付錢,還剩多少錢。這樣,學生們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想出了不同的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將102元錢付給售貨員,找回整30元,還剩下35元。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創新能力培養生活化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做一做,試一試,練一練,再想一想,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讓學生用山芋切取若干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很多同學是先切一個,其余的再一個一個對照著切;也有同學先切一個長方體,然后把較小的面以較短的棱為標準切成正方體。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他們找到了長方體切割成若干小正方體的簡便方法,既完成了任務,又探索出新知。這樣的認識過程,遠比老師的費力講解深刻得多。久而久之,學生由操作興趣培養出操作習慣,從而達到啟迪思維的效果,這種效果將推動創新能力向深層次發展。
六、數學作業拓展生活化
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也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平臺。教師應緊扣教材,從教材中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布置符合學生實際的作業。如學習了《厘米》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電器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爸爸媽媽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并比一比家里誰最高。又如在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一課后,讓學生去購買一些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并記錄自己買了什么物品,用了多少錢,付出多少錢,找回多少錢?再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后,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加固搖晃的桌椅、門窗等。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寓于生活中,生活中又飽含著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僅僅是抽象的邏輯化的數字組合,而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讓學生不僅把課堂所學轉化到生活當中去,同時能將生活當中的問題與數學模型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生活[J]. 滿在偉.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