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軒
摘要:新課程要求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突破過時的傳統教法,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素養;培養提高
一、把握新課標的教學能力
新課標體系已革新了傳統課程體系,由過去的以學科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為本的軌道上來。作為小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深刻認識、整體把握新課標,以新課標為指導,著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課程體系。數學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已經被所有的數學教師所接受,并都有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據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小學生的各種能力從多方面進行培養。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學生對數學的閱讀指導。
二、靈活運用教材開發能力
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體現,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本線索和教師賴以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新課程為教材的多樣化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數學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開最基本的、豐富多彩的數學內容。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實際操作,以試一試、做一做、討論的形式編寫。相當一部分的例題、習題較舊教材更貼近實際生活,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由于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重大調整和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開發能力。要深刻領會新教材的意圖,全面地熟悉新舊教材的變動情況,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繼承與創新并重,可對教材適當補充和刪減,或調整教學順序,搜索有關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不斷積累課程資源,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帶領學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對教材的知識發現、探索和運用的能力,進而具有自學能力。講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代化手段、幾何圖形等,帶領學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課程標準加強的內容和新增內容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和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新教材的靈活性,給予教師以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空間,老師課前的準備與課上施教過程都是教師對教材開發的過程。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靈活地運用教材。
三、探究性、創造性的指導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習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看得見,摸得著”成為其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可以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存在的問題,從而喚醒學生探究的需要。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利用Flash動畫制作了三種不同車輪形狀的自行車的動畫。(第一種是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第二種為橢圓形車輪的,第三種是為圓形車輪的)在課堂上先出示三種不同形式的自行車,問學生:你喜歡哪一種自行車?并說明理由。經過學生討論交流后,通過動畫播放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為什么這三種自行車的行動軌跡會如此不同呢?從而為新課的展開作好鋪墊。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新課改的要求,整個初中數學都是在進行初步的探究性、創造性教學活動。特別是新增“課題”這一內容,更是一個實驗、探索、交流的過程,體驗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此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四、體察教學行為的反思能力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課后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研究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進優化的方向。
課后反思,首先,從“得”的方面:重點反思這堂課的特色是什么?例如:①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基本技能是否落實?引起學生共振效應的教學方法及原因;②你最成功的教學手段是什么,學生學習方式是否適當?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是如何突出、攻破的?;③教學方法運用是否恰當?利用直觀教具,如學科掛圖、模型、標本、實物和多媒體是否合適?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是否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評價是否有助于學生的進步;④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科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原理;能否利用學科知識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綜合運用;學科實驗操作的正確性和熟練程度等。還包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調動,是否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其次,從“失”的方面,也可從上述的各個方面去審視:①哪一個問題提的不科學,哪一個活動組織、指導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原因有哪些?②教學中與學生實際有距離,不被學生認可的教學設計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改進方案呢?教學困惑是什么?③還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如何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的突發問題;④如何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上好每一節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等等。
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的課堂,學生才會真正成為數學課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唯獨如此,才能扯起數學新課標的帆,在新課程的汪洋大海中自由航行,駛向快樂學習的園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