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強
摘 要: 教育心理學化是基于人的自然發展規律,以契合學生內在需求開展教學,并遵從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心理學理論。通過論述現階段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將教育心理學化理念應用于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探索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應用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與高校專業領域國際化的背景下,國內外思想文化交鋒愈來愈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諸多問題,如何利用有效的、科學的、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我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植入大學生的靈魂成為重要研究領域,探索教育心理化視角下將心理學元素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種深刻的嘗試。本研究力圖從教育心理學化這一新視角著手,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心理學分析,聯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際,深刻剖析大學生思想教育在融入心理學元素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尋在教育心理學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學元素發揮作用的實現路徑和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
一、解讀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
教育心理學化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思想淵源,它的興起和提出開啟了重要教育運動和教育思潮。早在柏拉圖、盧梭等人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已出現心理學的萌芽,但在西方教育學史上正式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理念和主張的是裴斯泰洛齊,他在1800年撰寫的《方法》的報告中提出:“我正在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學化;試圖把教學與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圍環境及我與別人的交往協調起來?!庇纱艘l了19世紀在歐美影響力遍及范圍廣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
裴氏所探索的教育機制是基于人本性的永恒規律,使教育和教學活動心理學化,裴氏認為人天生都具有“心、腦、手”三種天賦的能力,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注重遵循和揭示人的心理規律,才能發揮認得全部天賦和潛能,“教學才能達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貴”[1]。因此,從教育過程看,教育心理學化要求教育者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運用都需要以符合學生心理發展機制和學習心理規律為前提。從教育的目的來看,教育心理學化致力于通過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元素使得人潛在的天賦和能力得到最大發掘和全面和諧發展。
二、現階段一些高校思想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強調社會需要,缺乏對大學生心理的關注。
由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價值多元化和功利化,部分高校教育者心態浮躁,急于向學生灌輸學科知識,忽視大學生內在品質和人格品德的塑造培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有著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傾向,教學準備主要從學科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往往忽略學生的內在訴求和興趣關注,導致教育教學實效性欠缺。然而,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人與人”、“我與你”的對話和溝通,教育的成敗建立在是否對人的基本心理訴求、個人期望、興趣愛好、價值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尊重。在許多現實情況下,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為“人”這個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價值訴求,教學價值觀念的顛倒和錯位,導致對教育本真的漠視和曲解。
(二)不能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缺乏適應大學生心理的知識結構。
在當前教育環境和商品經濟條件下,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受“功效理性”的影響,教學內容偏重于實效性和實用性。大學生對于社會科學知識的掌握處于起步狀態,知識結構不夠健全,而大學生的經驗結構則是建立在這種不夠健全的知識結構基礎上的觀感性經驗,缺乏深刻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大學生群體特有的心理特征推動下,由于沒有形成健全積極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一些大學生對于接受客體的認識往往容易偏激,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容易輕率和片面。這種狀態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出現兩極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接受動力,教與學的過程就會流暢無阻力,接受度就會很高,在一定情況下,接受甚至會變得主動索取,同化效果顯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沒有符合其知識結構和經驗結構,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或不能采用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傳達方式,就會產生阻力,教與學的過程就會出現障礙,接受度就會降低。
(三)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互動,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發掘不足。
由于以往教育理念,“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一些教育者不太考慮大學生需求,缺乏結合大學生心理特征循序漸進、由簡及繁的教育途徑和方式。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性較強,多為意識形態層面的思想凝練,與受教者的個人發展目標及自我價值實現存在一定距離,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群體性教育,并且以受教育者被動接受教育為主。
三、將教育心理學化應用于高校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引導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主要是遵循人的內在心理發展規律開展教學,裴斯泰洛齊主張“在順應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將教育最大限度地簡明化”,即教學內容要簡明化,在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要素予以提煉和簡化,滿足人的內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則是以特定的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思想觀念為指導,對某一社會群體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和影響,以使其符合特定的社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必修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重要意義,將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路徑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其個人特質,激發自我潛能,有助于不斷提高高校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二)有助于完善教育知識結構體系,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裴氏教育心理學化注重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路徑,開發學生的潛能,他根據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教育分解為道德、知識、身體和勞動,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心、腦、手”全面和諧發展?!靶摹薄澳X”和“手”代表人的綜合素質即“天性”抑或“能力”。其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腦”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手”的教育指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等,教育心理學化注重三者的協調統一,使人的能力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應該是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學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和道德問題,更重要的作用是要通過積極正面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個體按照正向的社會道德規范發展,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因此,將教育心理學化中遵循人的心理發展規律、開發個體潛能的觀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可以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三)有助于促進師生間有效互動,引導學生積極正面思考。
教育心理學化認為教育應該著眼于“完整”的人的統一,追求人自身和諧自由的發展,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作為個體存在和發展的統一和交融,教師應該改變端坐于學術殿堂的刻板形象,回歸學生中,體驗學生的價值需求和心理訴求,以心理特性作為教育正面引導的索引,啟發學生自發地正面思考,并且主動探索自身潛能,潛移默化地將教育理念傳遞到學生內心深處,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熱情和意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通過在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看待事物,幫助學生在面臨問題和困境時善于展現自身優秀品質及內在潛能,從而獲得成長。因此,教育心理學化提倡的積極教育視角對于改進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通過遵循心理規律進行正面引導,從而挖掘大學生自身潛能與創造性,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地發展。
四、應用教育心理學化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面對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化學的理念轉換角度,重新思考,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升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個體需求。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個體需求滿足和社會需求滿足,個體需求的滿足恰恰是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起點。大學生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和深層次溝通的統一和融合,教師應該從學生內在訴求和情感體驗出發,注重個體的價值關照,變“功利化教學”為“需求式教學”。真正將學生視作教育的主體,通過樹立積極正向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改變短期急功近利的理念,轉而重視大學生人格特質和優秀品質的培養。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滿足學生內在需求。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從學生內在需求和適應大學生特質的知識結構體系出發,設置教育教學課程和內容,培養學生自我調控的能力,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己服務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將裴氏教育心理學化理念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探索和嘗試,裴氏的教育心理學化實踐飽含情感與深意,通過在知識的教與學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在充分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學生的內在興趣需求和心理發展機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相結合,轉變傳統的單純知識灌輸教學方式,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定位于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并在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以此釋放其內在潛能并獲得全面發展。
(三)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學生教學體驗。
在教育方式上,教師要轉變認識,樹立平等的思想,把學生看作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思想、有尊嚴、有主動性和有創造性的個體,通過不斷創新日常教學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斷挖掘每個學生個體身上的潛能與力量。裴氏認為教育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教育的本質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并與之協調。教育心理學化過程如同人對于事物的認知過程:由混亂走向有序,由有序走向明白,從明白走向完全清晰。這一過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深度思考,大學生思想的形成和樹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恪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學生的教學體驗,積極探索有效互動教學的路徑,順應大學生心理發展邏輯順序,由簡至繁,由易到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如裴氏所說:“自然的教學順序雖然緩慢,但人類的能力需要順乎自然,否則,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華?!?/p>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是一個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立足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將教育心理學化的理念與方法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進行了學科之間的借鑒研究,還對促進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發展,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將教育心理學化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內容、轉變教育方式,為解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開拓了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裴斯泰洛齊,著.夏之蓮,譯.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吳霞.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學化解讀及其實踐意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3):20-22.
[3]李明德.裴斯泰洛齊與“教育心理學化”[C].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國際研討會,2009.
[4]孫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14(5):78-81.
[5]江云鳳.裴斯泰洛齊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及比較[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6]陳明霞.裴斯泰洛齊論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學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6(7):44-47.
[7]丁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0(7):38-39.
[8]朱小根.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教育與職業,2012(6):61-62.
本項目為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專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JSZ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