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摘要:我國當前的語文課程內容是缺失的,這就迫使一線語文教師要承擔教材開發和內容開發的雙重任務。在正式進行教學前,依據文章的文本體式確定該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很有必要。筆者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課文《橋》為例,依文本體式進行教學設計及實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體式;教學內容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內容隨意性過大和僵化是阻礙語文教學前進的主要因素,也是語文教學一直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很多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綱,以教參和輔導資料為參照,把教材里一篇篇的選文統統做模式化的教學處理。這種現狀值得深思。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核心支撐,該如何確定,成了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界定
閱讀教學,是師生對于某一具體文體進行閱讀的活動和過程,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閱讀教學內容”這一核心關鍵詞,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論。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即交流,有對話交流就有具體的對話交流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針對某一文本進行具體的對話交流就生成了閱讀教學的內容。王榮生教授在《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中已經對“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這三個概念進行了區分界定。語文教學內容作為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大問題,一是“實際上需要教什么”,二是“實際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對這兩大問題的處理過程,是語文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處理結果,也是語文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執行與創生過程。
筆者認為,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師生雙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這一特定文本的共同重構與創生,既包括教師實際“需要教什么”,也包括學生實際“需要學什么”。它是師生在課堂中對某一文本的重構與創生,而這個重構與創生過程是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和完成的。
二、依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
受“淡化文體意識”的影響,很多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已經把“文體”拋棄了,這就導致教師口中無文體術語,學生心中更無文體意識,整個閱讀教學千篇一律,長此以往,教學模式僵化,語文教學就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文體是文章和文學樣式的總稱,因反映生活或者表達思想情感需要的不同,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會采取不同的文體。教材中的選文文體不同,表情達意的方式不同,那么教學也應依文章文體的不同而不同。
王榮生教授提出確定教學內容有兩條主要的路徑——“依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和“依學情”。王教授的這一提法可謂是真知灼見,在理論的高度之下給一線老師指明了一條可操作性的道路。在此,筆者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橋》為例,通過教學實踐來踐行“依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
《橋》一文位于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的主題是“感動”。該文通過描寫在兇猛的洪水面前,老支書沉著鎮定地指揮村民逃生,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而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為村民架起了一座生命橋的故事,來塑造老支書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人物形象。很所一線教師在執教該文的時候,主要抓住“洪水”和老支書來渲染情感,再一次次的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體會老支書的人物形象,從而受到感動和教育。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都可以感動得不能自已,可是課后一問,學生就只知道“舍己為人”“不徇私情”這些冷冷的詞語。顯然,這樣的語文課缺失了語文課的魅力,感覺更像是在上思想品德課。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小學人教版教材中是很有文體特色。它是一篇小說,而且是小小說,它有著小說這一文體固有的文本體式和特點。小小說的教學,應該從“環境的描寫”“情節的波折”和“人物形象的描寫”三個方面下手。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預習了這篇課文之后,對于老支書的言行和精神品質是能感受出來的,但他們不一定能理解。尤其是當知道小伙子就是老漢的兒子的時候,學生的內心是震撼的。筆者在執教過程中,就緊緊抓住這一點震撼,拋出:“文章哪里最出乎你的意料”這一問題,讓學生把這一震撼明朗化,同時把文中的“小伙子”改成“他的兒子”,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這兩段話,明確小小說的特點——結尾設置懸念,發人深思。在這一環節后適時介入本文的文體,讓學生充分感受《橋》一文波折的情節,并引導學生從“環境”“情節”“人物”三個方面對小小說進行解讀。通過勾畫和朗讀描寫洪水的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洪水的兇猛,引導學生明白這一環境描寫其實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出老漢這一人物形象。這樣,順勢導入“感受人物形象”這一環節,通過抓關鍵字詞,一“揪”一“推”的強烈反差,感受老漢作為黨員和作為父親兩種不同身份的形象,從而理解老漢的言行。
筆者發現,這樣點明文體的教學,比起以往僅從洪水和老漢人物形象這兩點入手的教學,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明顯更好,學生課后的收獲也更多。這篇課文,如果不從文體入手進行教學的話,“設置懸念”這一表達特點就難以展開,學生對文中大量的洪水描寫就難以有這么深刻的體會,自然就感受不到文章“多用短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這一寫作特點。由此可見,依據文本確定教學內容,很重要。
三、結語
當然,教學內容是在多種途徑并舉的情況下才能正確確定的。文本體式只是其中的一條,我們還需要同時依據學情、課程標準等。只是,文本體式作為最容易被廣大一線教師忽略的地方,需要在教學中多加重視,也是確實教學內容多種途徑里最應該被關注的。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創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榮生.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與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2(7).
[5] 王榮生.關于“語文教學內容”問題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9).
[6] 葉延武 鄭文華.試論語文教學內容的三個層次[J].課程·教材·教法,20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