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銜接存在的問題,從人才培養機制、課程建設、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實現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有效銜接的對策,以此推動實現高中教育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關鍵詞】高中學生 綜合素質評價 高校自主招生 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06-02
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發展,普通高中在人才培養機制、課程建設、評價機制等方面出現了教育資源的突發性短缺,這在短期內對普通高中學生素質教育評價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銜接存在的問題
本文結合近年來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試題,針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目標相互適應的人才觀、課程觀、評價觀等項內容進行問卷設計,并對 2016 年的高三在校學生、普通高中的學校領導、任課教師、職員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顯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的銜接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高中教育育人的效果與高校自主招生對人才的要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對自主招生招收對象有具體規定:“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目前的高中教育,受制于升學的人才培養途徑,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注不夠,這很難適應高校自主招生對人才的要求。
第二,高校自主招生測評內容與高中課程呈現一定脫節現象。高校自主招生筆試、面試內容存在大量“超綱”現象,讓中學教育有些無所適從,在課程內容上與高中知識缺乏有效銜接,高中階段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一定針對性,高校自主招生對高中教學引導作用有限。
第三,高校自主招生主要看分數,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高校自主招生的參考意義有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除了“學業水平”外,其他絕大部分內容都帶有主觀性和可人為操作性,很難有統一的客觀標準,目前尚缺乏誠信有效的監督機制,這些都導致它在高校自主招生錄取中難以起決定性作用。
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有效銜接的對策探討
新形勢下,普通高中應積極探索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的對策,以此實現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有效銜接。
(一)構建新人才培養機制以促進“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培育
目前,普通高中在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人才方面缺少系統性,學科競賽輔導仍是學校培養這類人才的主途徑。普通高中應從理念、資源等方面加強探索與建設,以促進新型人才的培養。
1.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高中教育應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關注學生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有后勁有潛力的可持續發展。高中教育除了傳授一般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應傳授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著力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論證、判斷等思維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2.加強專業師資團隊的建設。一流的師資是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關鍵。加強師資團隊建設的舉措包括:引進一批富有研究型、學術型的師資;有計劃地引導普通高中教師參與企業和科研院校的研究活動;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校的人員到普通高中任教;改革目前普通高中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同等待遇。
3.建設高水平的學科實驗室。實驗室是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重要平臺。普通高中應加強實驗室建設和投入,建立數學和文科實驗室,引進和更新專業化的儀器設備;鼓勵普通高中與企業、科研院校合作建設專業實驗室;有條件的學校直接引入“中外合作”建設實驗室模式。普通高中應充分發揮實驗室作為科研基地的作用,以推動新型人才的早期培養。
4.鼓勵學生參加學術類課外活動。學術類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化和補充,它不僅是考核學生不可量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實現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學生可參加的學術類課外活動包括:奧林匹克科學活動、演講與辯論、學術團隊、藝體活動、報刊編輯、航模、高校組織的科技營和體驗營等。
(二)加強新課程建設促進“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培養
目前普通高中在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課程建設等方面缺乏針對性,還需要從課程觀念、課程開發與設計、課程實施等方面加強探索與建設。
1.樹立正確的校本課程觀。普通高中要貫徹國家課程的價值取向,厘清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樣本課程觀。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首先明晰學校的培養目標,其次立足于本校學生發展實際需要,從真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優勢發展、個性發展、創新發展的高度,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科學整合設計,進行持續性的課程設計。
2.加強精品課程的開發。普通高中應積極開發能激發學生對某一領域產生研究興趣的課程,開發培養學生項目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基本思想和經驗的課程,開發指導學生開展某一領域真實問題、挑戰性問題的能力的提升性研究型課程,開發基于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人文素養類課程、工程技術類課程;鼓勵高校、企業、科研院所與高中學校聯合開發研究型或學科實驗性課程。
3.構建有深度教學的課堂。深度教學是一種發展取向的目標定位。它從學生的生成與發展出發,圍繞著學生的知識獲得、品格塑造、德行養成和價值觀形成來處理知識問題和開展教學活動。深度教學強調深度理解知識,強調符號理解、邏輯學習、有意義學習的統整,強調知識的轉化和個人意義的建立。教師善于將技術使用、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及高層次思維技能整合進來,實現如何改善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結構,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endprint
4.大力貫徹實踐教育。高中教育應認真落實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必修綜合實踐教育課,加大常規實驗、創新實驗、社會調查或科學考察、軍政訓練、勞動實踐、技能練習、工藝制作、簡易設計、職業體驗等實踐教學的總學時,適當開展技能實訓、企業見習、專業見習、生產實習、創新實踐等活動,以突出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與應用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構建新的教育評價機制促進“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培養
目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還沒有專門引導培養“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評價機制,還需要在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與方式、評價監管等方面加強研究和突破。
1.樹立正確的學業評價理念。普通高中應樹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充分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學科特長的學業評價理念,通過探索“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培養目標導向的學業評價標準,將學業評價作為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人格的一種手段,評價突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為“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
2.加強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在評價范圍上,在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深入到學生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的評價,從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創新思想、發表文章(作文、論文)、獲得專利、作文競賽、課題研究、參與調查研究、實踐活動等多個維度全方位對學生做出評價。
在評價方式上,將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高利害測驗應突出考查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探究與解決問題、創新意識等認知能力發展水平和思維發展狀況。過程性評價應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
在評價基準和測量工具上,大力倡導個體內差異評價,慎用相對評價。編制和開發基于學科或跨學科課堂的深度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工具,編制和開發基于學科或跨學科實驗的測量工具。
3.引入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第三方評價機構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獨立、專業評價,第三方評估機構在評價中扮演著方案制訂的設計師、過程跟蹤的裁判員和結果反饋的咨詢師三重角色。第三方評估機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有相對穩定的專業評估人才隊伍,內部管理規范,社會信譽良好,以此確保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發揮積極作用。
4.加大評價監管的力度。評價突出寫實記錄、公示審核等,建立全省統一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評價電子信息系統,實行高中學校、區(縣)教育局和市教委三級管理,并完善材料公示制度、抽查制度、申訴與復議制度、誠信責任追究制度。只有評價的信息材料真實可靠,高校自主招生才會大量使用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的信息。
總之,從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新課程建設、構建新的教育評價機制入手以促進“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類學生的培養,有利于豐富和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素質教育評價結果和信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作用,實現高中學生素質教育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有效銜接,并以此推動實現高中教育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尚 星.核心素養與深度教學[J].大觀,2016(2)
[2]張銘凱.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可能、角色與運行[J].教育發展研究,2014(20)
[3]范何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銜接存在的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新課程,2017(6)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課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校自主招生的有效銜接研究”(GDJY-2015-E-b002)。
【作者簡介】范何勇(1975— ),男,四川宜賓人,廣州市第七中學教師,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教育教學評價。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