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服裝專業文化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現狀,分析影響民族服飾文化課程高效課堂教學的相關因素,從教師課前準備、教學方式、實踐教學、課堂評價等方面探索民族服飾文化課程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 民族服飾文化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40-02
目前,中職學校服裝文化專業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學以書本理論為主,輕視實踐過程;教學手段創新困難等問題。如何讓學生樂于學習服裝專業文化基礎類課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以中職民族服裝專業文化基礎課“民族服飾文化”課程為例,探索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中職服裝專業文化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過程比較簡單、枯燥,趣味性不足。在中職學校服裝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教學法,教學過程單一、枯燥,最多就是運用 PPT 教學或者播放一些教學視頻,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較大的改革。因此,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導致學生對服裝文化基礎課程不感興趣。
(二)教學內容理論化,遠離學生生活。中職民族服裝專業“民族服飾文化”課程主要講授的是少數民族服飾特征及文化內涵。隨著人們著裝的現代化,即使是廣西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也很難見到少數民族的服裝,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只在民族村寨及民族節慶的時候才能看到,因此“民族服飾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難再現,僅靠課堂上教師的理論講解和播放視頻讓學生去學習了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民族服飾專業的學生,這樣的專業文化基礎課程又是必不可少,如何讓學生了解民族服飾的文化,給學生一個基礎的服飾文化知識認知,如何讓學生感興趣并且主動去了解學習,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影響民族服飾文化課程教學高效化的相關因素
如何讓學生樂于學習,這十分考驗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如果只是單純的講授法是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而目前大多數教師在上服裝文化專業課程時往往只是使用 PPT 教學、視頻教學。在課堂教學內容上也是根據教材介紹各種民族服飾的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內涵,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做得少,很容易出現上課走神、發呆、睡覺等情形。而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技能,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前提條件,是課堂教學高效化的基本保障。教師在課前的備課成效影響著后續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教育技能的水平也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水平。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引領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
此外,中職學生的生源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能力薄弱,很多學生是為學習一種職業技能而來,對學習理論知識具有排斥性,信心不足,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對學習缺乏興趣等。不愿意或者不樂學是很多中職生對專業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的態度,也就形成了負面消極的影響,導致教學課堂死板,學生學得不快樂、效率低下;教師備課辛苦,上課辛苦,最終卻因為學生不樂學影響了教學成效。
三、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教師做好課前的準備,對教學內容進行前期設計。教師在進行“民族服飾文化”課程的教學前,要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教師要熟悉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及文化內涵,并對整個課程內容進行前期設計。筆者將“民族服飾文化”課程分成幾個方面的內容:北方民族服飾、南方民族服飾、織錦、繡花、扎染蠟染、文身、背飾、頭飾、服飾色彩等。每個內容設計一個任務,以學生的小組活動、實踐訓練為載體完成任務,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技能型知識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提前設計任務考核評價內容,準備任務必需材料。學生在每次課程前會先得到任務,通過任務要求分工合作查找資料,并根據查找出來的資料進行指定民族的服飾繪制。雖然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重視課前準備,經過幾次在課上匆忙完成任務和有準備完成任務小組的作品對比,發現沒有做課前準備的小組作品難以達到效果,得不到肯定,因此大部分學生對課前準備就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自主進行課前學習,做出來的民族服飾繪制作品也基本能夠還原,基本達到任務要求。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職民族服裝專業文化基礎教學與其他傳統學科及專業的教學存在共性,但其專業的特點也決定其有自身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與民族服飾結合緊密方面。從這點來看,“民族服飾文化”課程是一門知識普及型課程。對該課程的教學,在教學方式上應進行改進,鼓勵教師勇于創新,讓學生主導課程的學習。如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情境設置,學生分組學習。例如,民族服飾的色彩文化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通過微課學習了解,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對某一民族服飾色彩進行提取設計,設計一款改良的民族服裝,并小組商議上臺演講推銷自己的設計,其他各組出資購買,價高組獲得獎勵。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參與性得到增強,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都很愿意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種類似于翻轉課堂的教學,讓學生自學在前,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學習的作用。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在課堂上還需要用一些時間講解本次學習的課程內容,要求教師講解簡潔明了,有強烈的目標性,知識量能夠讓學生完成任務為宜。這樣,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知道了本次課程的知識內容,又確保了提前學習的學生能夠加深理解,在課堂上能夠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務,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三)加強實踐教學。要加強“民族服飾文化”課程的實踐教學,十分考驗教師的課前設計能力,教師要善于總結發現,根據教學內容對課堂進行設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第一,在課堂教學實施環節,根據服裝專業的特殊性進行必要的課堂改革,針對課程的需要,由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博物館等實地見識民族服飾。另外,在網上收集各類民族服裝款式、圖案、面料等,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素材,這樣既生動又直觀,避免了理論授課過于抽象化的弊端。
第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每次課前準備好下次課程的內容,讓學生根據任務要求組隊,準備所需材料。這樣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交流,并自己上網尋找素材進行課前準備,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先進行簡明扼要的知識教學,然后通過教師的監控和引導,鼓勵學生圍繞著任務進行討論和發言,交流學習。整個過程教師不但要承擔教學任務,還要起到引導作用,隨時對學生的進度進行指導,保證任務順利完成。
(四)完善課堂評價措施,激勵學生自我體驗。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體現。教師應在課堂教學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下深化教學評價內涵,豐富教學評價內容,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根據每次課堂任務的內容進行評價方式的設計。除了傳統的小組互評、師評外,增加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如產品售賣獲利評價、微信、QQ 平臺作業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除了讓學生上臺講解作品并推銷外,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最好能讓學生上講臺來對本組選擇的作品進行講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課堂有效延伸,讓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膽量都得到鍛煉,讓學生對每次課堂都充滿期待,深化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改下,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實踐創新原則,深化課堂改革理念,探索有效教學策略,靈活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認真落實,從而使服裝專業文化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呈現活力。
【參考文獻】
[1]付 磊.新形勢下職業中專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淺論[J].現代農業,2014(12)
[2]王 路,葛喜珍.大學生“服飾搭配藝術”選修課建設探索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
[3]方水美,樣振剛,孫凌潔,等.“質量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農業,2014(12)
[4]戴美萍.中職服裝設計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東紡織經濟,2012(2)
【基金項目】基于廣西5個少數民族(壯、白褲瑤、毛南、仫佬、京)服裝形制傳承的研究(GXZZJG2016A032)。
【作者簡介】馬宇麗(1980— ),女,壯族,碩士,廣西隆安人,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培訓部主任,高級講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