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
【摘 要】本文分析提高學生數學課堂的聽課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提出相應策略,即先要重視幾分鐘的自學指導,然后要會“聽”課、聽“好”課,并從聽懂基本概念和新知識、聽和思并用、學會“追”老師、學會做筆記以及主動參與和善于交流五方面詳述如何“聽”課、聽“好”課。
【關鍵詞】數學課堂 聽課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137-02
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最直接獲取知識的主場所,也是學生參與課堂、體現其主體性的主要環節。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都在上課,但不意味著都“會”聽課,會聽“好”課。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中,要求我們的學生認真聽課、聽好每一節課,比課后瞎摸索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學會聽課、聽好課,更多地獲取知識和能力,就得提高學生的聽課能力。培養學生的聽課能力,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聽課能力?
一、重視幾分鐘的自學指導
新課改后很多教師采用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往往容易“分心”、“走神”,聽著聽著就不知道自己的思維跑到哪去了,等收回心神時,已不知道老師講到哪了,這樣的聽課狀態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對知識點一知半解,慢慢學生間就出現了差異性,所以學生要重視教師設計的課堂自學指導環節。自學指導環節一般一節課設計一到二個自學指導,每個5分鐘左右,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新知講授前的預學。
例如:《垂線段與點到直線的距離》自學指導。閱讀教材 P98 至 P99 第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問題: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畫已知直線l 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
(2)經過一點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
(3)什么叫作垂線段?什么叫作斜線段?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自學指導預學:1.熟悉本節課課堂教學的大致內容。學生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教學流程,在教師講完一塊教學內容后,大概知道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如同進入一個自己設計好的熟悉路線,思維就不容易出現“迷路”現象,從而保證聽課過程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2.明確自己的疑點所在。通過預學,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做出初步的判斷,明確自己有哪些問題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哪些內容學習起來是有困難的。預學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標記,并在空白處提出自己的疑問。上課帶著這些問題聽課,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從而使自己在聽課過程中對這些疑難點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不僅是自己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不易開小差,也能使預學時弄懂了的知識,聽一遍等于復習了一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預學時不懂的,通過認真、仔細地聽,即使沒有馬上聽明白,也可以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及時舉手提問老師,保證了聽課的完整性。
二、會“聽”課,聽“好”課
聽課不是泛泛去聽,有學生經常出現這種狀況:感覺自己聽課挺認真的,非常專心,但是一到做作業就差錯百出,與其他同學老有那么一點差距。聽課光有專心是不夠的,既需要正確的學習態度,也需要聽課能力的,尤其綜合能力較為重要。
(一)搞懂基本概念,聽懂新知識。聽課就是要聽懂,把知識的概念或結論弄明白,把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弄明白。掌握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搞清概念的由來,是概念學習之本;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學性,是概念學習的關鍵。聽好課就先弄懂三個: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知識點之間的基本關系。學習基本概念從“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三個方面來思考。“為什么”指引出這個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課本是如何引進的;“是什么”指搞清楚概念的組成部分、公式、性質等;“干什么”指弄懂概念的用途,如何應用。
(二)聽和思并用。一邊聽課一邊思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聽課方法。邊聽邊思要求較高,但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談不上真正學到知識,更談不上思維能力得以提高。學生可根據預學時自己質疑的方面去思考:老師講的重點、難點在什么地方,老師是怎么處理教材的,老師講的自己是否聽懂了,老師講的方法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這些方法的優點在哪等,思考過才能對未聽懂的問題及時舉手提問。對老師的講解、對同學的不同看法解法提出質疑,是聽好課能力的提升。
(三)學會“追”老師。課堂上老師發揮的是主導作用。老師講課是一環扣一環的,有一環知識點沒注意聽,就影響下一環節知識點的學習,有時課后花雙倍的時間都難以補上。善于“追”老師,看老師是如何做到環環相扣的,學習才不易走彎路,學習效率才高。“追”什么呢?(1)“追”老師的開場語和結束語,看老師如何引入新課,(下轉第144頁)(上接第137頁)如何小結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2)“追”老師的板書。板書的內容往往是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網絡,便于學生整理、復習;(3)“追”老師上課反復強調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說明這是重點或易錯的地方;(4)“追”老師的思路。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思想要高度集中,讓自己的思路跟著老師轉,老師講到哪,學生就應想到哪,遇到暫時聽不懂的地方,隨手記下來,以便問老師;(5)課后及時就課堂上沒聽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追問老師,真正做到堂堂清,把知識學到手。
(四)學會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一堂課的精髓所在,是日后學生復習的基礎。老師講課,傳遞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有時是與教材無關的。不管學生的記憶力多么強,書寫速度多么快,也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每個字記下來,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做筆記。但有些學生做筆記,只是簡單地照抄照搬老師的板書,老師寫什么就抄什么,老師不寫就不懂記錄。有些優秀的學生覺得有必要聽記的就聽記,覺得對自己用處不大或已懂了的就不認真聽記,時間久了,就會遺忘一些重要知識點或解題方法。所以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要學會聽記結合,只聽不記、只記不聽都是沒有處理好聽、記的關系,勢必影響課堂聽課的有效性。學生只有在聽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做好筆記,而不影響聽老師講的時候,你的筆記才能發揮最大用處。那么根據課堂教學設計做筆記,記什么,怎么記?(1)記老師板書的提綱、知識網絡圖;(2)記與自己預學時的理解有矛盾的內容;(3)記老師所講的重要內容和典型題、易錯題。還有根據教學內容和典型題所采用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4)記老師另行補充的拓展內容;(5)記易錯、易混淆或一知半解的內容;(6)記老師課堂上提出的新問題、新想法。可能有學生會覺得記那么多的東西,自己會弄亂,筆記是做給自己看的,所以可以根據需要采用不同符號“*”、“——”等來做筆記,要點、重點、難點分類表示。有時學生在課堂上難免會遇到聽不懂的問題,就此苦苦思索想把它弄懂,這樣就耽誤了后面的聽課,同時積累了更多的疑問。如果在聽課過程中遇到問題馬上做好標記,先越過去,緊跟老師的思路往后聽,有時聽懂了后面的內容,前面出現的疑問也會迎刃而解。
(五)主動參與,善于交流。學生聽課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探討的過程。首先學生要大膽參與課堂,學生與教師、同學的交流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聽課能力和效率。會學習的學生總會爭取各種練習的機會,主動上臺板演,做實驗,舉手發言,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反問老師和同學的問題,對教學過程中有關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課堂聽課一定要主動參與,主動去學,隨老師的步伐走,不僅提高了課堂專注力,也提高了聽課能力,聽課效果才會好。
總而言之,學生的聽課能力的提高在數學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聽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主要環節,學生聽課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其課堂吸收知識的容量,學生能否把握和利用好課堂 40 分鐘,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成績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家禧.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課能力[J].數學教育學報,1999(4)
[2]朱愛兵.學生聽課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版,2005(12)
【作者簡介】林 珍(1982— ),女,漢族,廣西賀州昭平縣人,廣西欽州市合浦師范學校講師。
(責編 羅汝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