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星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高等院校,尤其是醫學類高職高專學校培養和諧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對象,從實踐角度,重點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
【關鍵詞】醫學類高職高專;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60-03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開始以就業為導向,故而將教育教學的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逐漸市場化,他們以創造物質利益的大小為準繩,將大學課程粗暴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并在學習中予以區別對待。當然,高校及其學生將目光瞄準市場本身沒有錯,畢竟高校的職能中就包含了服務社會(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但是,“劍走偏鋒”就不好了,因為由此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是和諧發展的人。愛因斯坦說:“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1]”因此我們認為,要培養和諧發展的人,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二者缺一不可,它們正如鳥之雙翼,兩翼健勁,方能高飛。
高職高專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的職責,同時也擔負著培養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的任務。醫學類高職高專屬于高職高專,由于職業特色,特別重視對學生施以“仁”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教育——尊重生命、仁愛奉獻。“而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一代代的醫學家、教育家都得益于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啟迪,從中獲得無盡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醫學人文精神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真諦。[2]”可見,在醫學類高職高專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提高當代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括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因此論文接下來,擬以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簡稱“畢節醫專”)為研究對象,從實踐的角度,從這三個方面開展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
一、立足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畢節醫專將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和大學語文兩門課程為依托,努力探索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在教學管理層面,學校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體系之中,概括地說就是將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教學大綱,然后以教學大綱指導教學過程,以教學計劃加以落實,以教學督導予以保障。接下來,論文從教師教學實踐的層面,介紹一下教師們在這兩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獲得的一些經驗。
(一)思修課教學
以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義后利的道德價值、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中庸和諧的處世方式、和而不同的交往準則等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既告訴人如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人如何“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表現出極強的人文性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是祖先賜給每個中國人的寶貴精神遺產,我們如能批判地繼承它,并依據當今時代特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將對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大學生的和諧發展起有益的推動作用。
“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充分的情況下步入文明社會的,從而形成獨特的宗法體系,并逐漸形成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地左右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和行為規范。[3]”這樣,在強大的宗法體系的統治下,中國文化表現出濃厚的“道德”傾向,注重道德倫理建設。一方面,提出學習道德規范是道德倫理建設的前提。《論語·子張》中云:“君子學以致其道”,即君子通過學習來領悟道理。《論語·子罕》中又云:“子曰:‘知者不惑”。意思是,有豐富道德知識的人不會感到困惑。通過學習,人們明德、立德、行德,從而形成自己崇高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強調個人修身,須“慎獨”和經常“自省”。古人正是通過“慎獨”、“內省”來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思修課,雖是一門有關思想道德、法律修養方面的現代意義的課程,但它所闡述的倫理道德等往往都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即使是法律教育部分,也與儒家所提倡的“修己”、“自省”、“慎獨”等思想不無關系。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思修課教學,成為我們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思修課教學中,我們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環節三方面展開實踐:1.充分挖掘《思修》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資源。我們首先將教材內容分為四個板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質及規范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基本法制教育,然后明確每個板塊融入的特定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以備教學中遵照執行。例如第一板塊、理想信念教育,我們融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思想文化。2.開發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以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為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多積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典故、名言、詩詞歌賦、對聯、故事等,以“積小流以成江河”。3.靈活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中,以傳統文化的格言警句和經典故事導入新課,創設教育情境,以吸引學生注意,或啟發學生思考;以傳統文化中的道理和事例為立論之基,使論述有根有據,論證有力度、有深度,且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經典故事為討論案例,在課堂上刮起頭腦風暴,讓道理在論辯中變得清晰明了;以經典名言收束,深化教學內容,言簡而意遠。當然,須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融合,不必為融合而融合,而造成濫用,甚至誤用。
(二)大學語文教學
漢代以后,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其影響觸及社會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文學領域。《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由此可見,儒家將文學的功能理解為社會教化和增長知識,特別強調文學的德教作用。
到唐代,韓愈鮮明提出“文以貫道”的觀點,即文學成為傳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和手段。其中所傳播之“道”,往往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因此,傳統語文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通過講解文學作品,引領學生領悟其中之“道”。今天,我們的《大學語文》教材一般都收錄了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包括古代的和現代的,這就為我們闡述傳統文化之“道”,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
那么,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呢?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做法與思修課類似,在此不必贅述。另一方面通過以下途徑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1.古今結合。因文化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時過境遷,某種文化內涵可能變得有些不合時宜了,因此我們對傳統文化須批判繼承,也就是對過時的內容予以剔除,同時增加符合新時代特點的內容。2.中外結合。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中西結合、中西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為我所用。3.課內與課外結合。我們對學生進行課外引導,將課堂教學內容向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延伸,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質。4.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結合學生平時閱讀獲得的傳統文化知識予以指導,糾正學生思想上某些錯誤傾向,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同時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5.與學生專業結合。我們在教學中,當教學內容與當今醫生職業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時,我們會適當與學生專業結合,例如講到仁愛和奉獻時,我們會聯系當今社會敏感話題,如醫生收取病人或其家屬紅包、醫學領域的醫患糾紛等不良現象來教育學生。葉圣陶說:“說國文科絕對不含道德訓練的意義,固然不通,但說國文科的意義就在道德訓練,那也忘了國文科的本旨了。”即我們在“結合”時,還須符合適度原則,切不可將語文課講成了思修課。
二、建設校園,營造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相對課堂文化而言的課外文化,它包括學校的輿論風氣、人際關系、校園環境等[4]。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變得積極、樂觀,從而有利于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輔助手段,而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高度重視,其中包括高職高專。中華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之源,它能增加校園文化的底蘊,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故而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現已成為高校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入校園環境建設之中,全天候、“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它表明,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即所謂環境育人的功能。為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建設:1.結合文化傳統、學校建校歷史,學校給予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道路等重新命名,以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增添歷史厚重感,學生置身其間,能感受到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2.通過對名人馬海德雕像的展示和相關解釋,讓學生了解學校歷史,感受醫學仁愛精神;3.通過學校校徽、校訓,以及各系系徽、系訓的設計和文化詮釋,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以此規范學生行為;4.通過校園文化墻展示中華傳統格言警句,讓校園浸潤中華優秀傳統道德。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滲入學生活動之中,以主題活動形式,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近年來,以校園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學校、教學系和中國傳統文化項目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和學校醫學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1.為了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加深文化認知,加強學生家庭道德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校團委、公共教學系和項目組聯合組織了漢字文化創意大賽、“孝心在我心中”計算機作文比賽、中華經典朗誦大賽、紅歌傳唱大賽等一系列的競賽活動。2.組織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幾千年的積淀與傳承,逐漸凝聚于一部部中華經典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長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學校特組織學生在早讀課期間加以誦讀。3.項目組面向全校師生舉辦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依據前期的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把參加中國傳統文化講座當作獲取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因之,在兩年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先后舉辦了《傳承文化,愛我中華》《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族精神內核》等五次中國傳統文化講座。通過參加系列講座,學生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知和文化自信,也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人文精神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根的理解。4.積極開展“微公益”活動,培養學生仁愛精神。中國傳統醫學受儒家思想影響巨大,提出醫學是仁愛之術,《孟子·梁惠王上》:“醫者,是乃仁術也。”即醫生職業是一個需要愛心的職業。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學校開展了很多“微公益”活動,包括向貧困地區、受災地區或其他深陷困境的地區和個人捐款,以此培養他們的醫學仁愛精神。5.精心組織醫學生的宣誓活動。“醫學是人學,人文、人道是醫學世界及其實踐的本質特征……而在醫生醫療領域中,求‘真的事實判斷與求‘善的價值判斷、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斷裂將帶來醫學的合法性危機和對生命尊嚴的摧毀。[5]”因此,學校對醫學生的道德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在學生入校伊始和即將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際,都要組織所有學生莊嚴宣讀《醫學生誓言》《畢節醫專醫學生畢業誓言》。通過誓詞的詮釋和莊嚴宣誓,讓學生真正明白:作為醫學生,需有仁愛精神,需樹立為病人解除病痛、服務社會的人生理想,技術上需具備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走上工作崗位應注重修身和自律。
三、創新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實踐
荀子曰:“學至于行而后止。”即學習傳統文化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需要落實到社會實踐之中。校外傳統文化教育是校內傳統文化教育的應用和延伸,是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社會實踐是校外傳統文化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形式,它讓學生直接感受文化、體驗文化,從而獲得直接經驗,或檢驗所獲得的間接經驗,得以提高文化認知、文化情感,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雖然校外社會實踐在可操作性上遜于校內教育,但是它有自身優勢:其一校外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家庭、社會每個角落都可以成為教育的場所;其二校外給我們提供多樣的形式,例如參觀、調查、表演、觀影等可由大家自主選擇;其三社會實踐能給學生們最為直觀的感受,通過親歷,他們對校內接受的教育感受更為真切、具體和深刻,有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重構。
針對學生特點,以及地方資源優勢,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實踐活動:1.社會調查。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對社會調查比較感興趣,因此項目組利用2015年寒假組織2015級大專生開展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調查。在調查中,學生直接接觸中國文化,認識中國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知和民族文化認同。2.社會服務。“醫者,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醫學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為此,在寒暑假期間,學校會介紹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做志愿者,組織他們去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去做義診,安排學生探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3.閱讀欣賞經典。為加強校外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以提高他們的人文修養,項目組制定了一份學生閱讀和欣賞經典目錄。學生在自覺閱讀中,學習文化知識,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感悟社會人生。4.實地參觀。為充分利用地方優質文化資源,公共教學系特制定實地參觀教育規劃,使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得以有序開展。比如,2016年6月,由公共教學系組織學生參觀了川滇黔革命委員會舊址,學生們通過現場參觀和體驗,以及教師的現場講解,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迸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四、結語
總之,在醫學類高職高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我們應立足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建設校園,營造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創新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為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2]汪云龍、王飛、劉仲詳、王玉柱.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J].醫學與哲學,2015(9):45.
[3]李建中.中國文化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4]官風華著.臺灣校園文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87-88.
[5]孫慕義.醫學倫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