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形成性評價理論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對學生,小組,教學環節的設計,采用動態的評價手段,進行量化管理。經過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期待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英語課堂 形成性評價理論 實踐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院級項目。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091-02
一、理論基礎
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 各高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現狀,可以實行不同的教學學評價方式,可采取終結式和形成性評價現的形式,目的為達到教育評價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為提高高校外語教學質量,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本院進行了以形成性評價為理論指導的實踐研究。
二、研究設計內容及方法
以本院2014級物理系本科兩個自然平行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班34人,控制班各36人。教師通過座談、問卷、教學日志等手段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指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研究,制定形成性評價的量化任務,如課堂表現、小組活動、口語表達、背誦等內容,根據學生完成情況給予分數。
(一)研究內容設計
1.小組活動
教師安排小組每學期必須完成的任務,如對話,小品劇,課本劇,英語歌曲等。教師根據小組完成的質量給予量化打分,同時,小組自己也給予反思性評價。學期末,教師將各個小組完成的活動量匯總,每個小組的量化成績匯總。教師將根據小組的評分記錄,按照比例給予小組成員本學期小組活動成績。
2.口語表達
學生對課文主題發表思辨,進行討論,進行復述。也可以進行主題演講,新聞播報,景點介紹,電影配音等口語表達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表現,給予量化分數,學期末進行總評。
3.背誦課文
研究者證實熟讀和背誦有助于外語學習的提高(丁言仁2001)。教師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監控并指導學生,及時了解學生語言學習的不足,并能根據背誦(不少于2次)的程度給予評價和量化。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問卷調查和期末終結式考試以及四級測試成績。定性研究包括課堂觀察,教師教學日記,學生成長手冊,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等手段。
學期開始時和小組長研究學生自我評價量表和小組評價表,均采用5分(優秀)、4分(良好)、3分(一般)、2分(較差)、1分(很差)分值。學生自我評價的項目為:出勤、預習課文、參加小組活動、按時完成祖業、朗讀、復習等。小組活動評價的項目為:口語發音、詞匯、語法、流利度、成員配合度、表現力等。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作為學生自我反思及教師綜合評價的分值比例。學生自我評價目的是為充分利用形成性評價機制的反饋作用,起到彌補不足和激勵作用。
三、研究結果
教師采用excel軟件對兩組班級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實驗班級的平均成績(76.3分)明顯高于控制班級(72.1分),且實驗班級的方差值(4.1)也明顯小于控制班級(7.8),說明實驗班級的成績差距浮動較小,整體成績較好。教師對兩組班級的2013年6月份止的四級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班級的四級過關率(51%)明顯高于控制班級(36%)。說明教學改革對實驗組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課題組成員對兩組班級的前后測問卷進行統計,鑒于班級的人數差異,采用隨機抽取每班30人作為樣本,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統計結果所示,實驗前兩組班級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觀念無大的差異。實驗后,實驗班級的學習動機、學習觀念水平較高,尤其是學習策略的認知水平明顯優于控制班級的水平。
四、結論及所存在問題
形成性評價重過程,重內容。有時候教師負擔過重,小組的積極性和熱情有時受挫,教師為必須犧牲一些講解內容。學生自評及小組互評的環節呈現出走形式和雷同的趨勢。教師不能準確的掌握評價的標準,結果出現雷同的趨勢。學生在完成形成性量化的過程中負擔加重,沒時間做出反饋信息。
雖然存在問題,但隨著教學手段和教學設施的更進一步發展,形成性評價理論必將更加完善。需要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奉獻精神,同時也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丁言仁.背誦課文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外語界,2001年5期
[2]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87
作者簡介:
陳寶柱(1975-),男,河北興隆縣人,講師,碩士,主研英語教學及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