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卓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愿意主動地學習知識,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科變得尤為重要。其具體做法:教學中巧用比喻;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創設情境;學以致用,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關鍵詞:初中數學 學習興趣 比喻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會擠時間來學習了。”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學習的最好動力。很多學生覺得數學太枯燥、太難懂,視數學學習為一種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才能,才能使學生愛上數學科。
一、教學中巧用比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七年級的有理數加法運算中,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對于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在做題的時候更是會忽略判斷符號這個環節,學生剛剛接觸絕對值,而且加法法則中的絕對值計算相對復雜,需要兩個加數的符號而定,這更增加了理解和操作的難度。學生總是不能切實地運用法則進行計算及正確地運用法則(先定符號,后定絕對值),總是忘記判斷符號或者確定絕對值出現錯誤。為此,我把有理數加法比喻成拔河比賽,把符號的確定比喻成拔河方向,把使的勁比喻成絕對值。比如:“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我說這就好像是拔河,“+”和“-”在拔河,最后一定是勁大的一方取勝,勁大的就是絕對值大的,所以先取絕對值較大的符號,因為是相反方向使勁,所以有一部分抵消了,所以是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再把絕對值相加”,我說這就是兩人往一個方向拔河,方向一定是一致的,所以取相同的符號,而且勁是一個方向的,所以是絕對值相加。“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學生會想到“+”和“-”在拔河,使的勁一樣大,結果就是平手,結果既不是“+”,也不是“-”,而是0。
這個比喻使學生對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求有理數的加法時,學生首先會先判斷“拔河的方向”,也就是先判斷符號,再進行絕對值的計算;在之后的作業練習中,少有人犯錯,極大地提高了準確率,對于有理數加法的良好掌握,使學生打下了堅實的計算基礎,對以后的代數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探究式學習是指在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過程充滿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它需要學生通過感悟、實踐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具體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的東西,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式和過程。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創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精心創造設置使學生自然習得的環境,以便學生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情,在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
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我利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創設情境,根據烏龜和兔子賽跑的幾個階段,在坐標系中通過圖像表現出來,讓同學們根據函數圖像解決問題,同學們都覺得特別有意思,被故事情節和教學內容吸引著,隨著故事的發展,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數學問題。
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我利用阿凡提和地主巴依的故事創設情境。通過“財主巴依遇到阿凡提,想考一考聰明的阿凡提,說給你兩塊地,一塊是平行四邊形形狀的,還有一塊是邊長是7的正方形EFGH土地,讓你來選一下,哪一塊面積更大?”引入課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在知識的運用過程中,也是利用他們的故事展開的,在故事的發展中學習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學以致用,點燃學生的數學興趣
興趣發生的基礎是需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又通過學習它去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盡量聯系實際,如城市的電話號碼由六位增至七位、八位可凈增多少個電話號碼?電信、移動、聯通、鐵通、網通的話費套餐到底哪一個對自己的家庭或父母更合適?銀行的減息、加息對我們的收入有何影響?僅僅是利息上的影響嗎?把數學知識學以致用,學生倍感親切,切實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更增添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渴望。
參考文獻:
[1] 前蘇聯克魯捷斯基《中小學數學能力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2] 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北京出版社,1983,1。
[3] 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4] 美索里特爾福德《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