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然
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都是以課本的知識為介質,把教師當做是教學主體,這樣也就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只能以被動者的身份去接受教師所傳授的音樂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會讓學生對音樂知識喪失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對他們的綜合音樂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和提高。就此,本文試圖打造“人人參與”的高效音樂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效課堂 小學音樂 學生參與性 探究
前 言
在如今的傳統音樂教學中,老師發現課堂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低,究其原因就是老師的課堂氛圍得不到豐富,學生的上課興趣沒有被激發,其次就是老師的講課教學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聊,沒有對教學內容充分把握,課堂教學設計的不合理,所以導致了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課堂效率得不到提高。所以說老師要打破傳統音樂教學,改變如今的音樂現狀,營造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多元化教學,把音樂教學的歷史使命傳達出來。
一、關注學生心理,幫助樹立信心
首先,在音樂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生理方面的培養,還要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在他的論作中提到,歌唱必須要有心理和思想準備,只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夠有良好的唱歌欲望,才能訴諸于行動。
在歌唱的時候,必須要有飽滿的情緒,而這種飽滿的情緒,實際上是一種自信心,在成長期,聲帶可能處于充血狀態,這就會導致青少年在歌唱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差錯或者易疲勞的現象可能會導致其發音走調破音,這些情況實際上是比較常見的,但是由于青少年階段不理解,無法對聲帶進行有效的了解和控制會導致其自信逐漸變少,慢慢的由于別人的嘲笑,變得更加內向,刻意的回避,不去唱歌,這樣就使得青少年內心變得抑郁、焦慮、恐慌。沒有接受過真正歌唱訓練的人往往不會受到技巧的束縛,他們只是享受唱歌的過程,但是其唱歌技巧往往不到位,不利于增強參與性。
形成正確聲音概念,也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訓練措施。注重對青少年成長期聲音有假聲和真聲的區別,在應用的過程中,單一的使用一種聲音,實際上效果不如兩種聲音合適的利用此時就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掌控真生和假聲之間的變化,在適當的歌曲歌唱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歌唱方法,這樣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的把握歌曲整體情感,抒發自身內心的情緒,使其形成良性的循環,培育其自信心,讓孩子愛上音樂課堂。
二、秉承寓教于樂,吸引學生參與
學習新歌曲時,有時我會讓學生隨著音樂速度、節奏、情緒,跳一跳,鍛煉學生身體協調性。在課堂上有剩余時間的情況下,帶領學生玩“傳傳傳”的音樂游戲。教師拿一個物體,教師拍擊節奏,學生按老師所拍節奏來傳遞,至歌曲結束,讓最后一個拿到物體的學生來表演節目,這個音樂游戲經過試驗很受學生喜愛。這些豐富、快樂的音樂節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音樂興趣,還可調節學習情緒,同時也鞏固音樂基礎知識。通過長期的音樂教學活動,要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努力培養學生的樂感,就會達到良好的音樂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設計并融入游戲元素,就能形成一種全新的音樂游戲。音樂游戲一般由多個音樂元素共同構成,比如旋律、速度、節奏等等都屬于重要的元素內容,但前提是教師需要以游戲為基礎,把這些元素融入到其中來傳授給學生,當游戲的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沖擊力不斷加強,就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輕松和快樂,讓學生通過親身的經驗來對音樂知識加強理解,最終就能達到音樂教學的培養目標。
三、以學生為本位,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前期,主張追求自我,凸顯個性。傳統的古典音樂對于年齡尚且幼稚的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為莊重,嚴肅和古板,不得小學學生的喜愛,更無心去學習欣賞古典音樂帶來的藝術美感。流行音樂融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在一部分迎合了小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一方面流行音樂更為簡單易懂,旋律符合現在的審美要求,比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流行音樂的出場大部分都帶有偶像標簽,利用偶像的巨大影響力,有利于調動學生音樂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專注于音樂課堂,而改變因為音樂課是副科,就敷衍了事,不認真聽講,或者走神的這種現象[3]。流行音樂融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也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認識流行音樂,學會甄別音樂的好壞。例如我在音樂教學的時候,選取了《稻香》,讓學生通過傾聽這首音樂,去感受歌聲的情感。讓學生暢所欲言,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關于這首歌的故事,讓學生觀看音樂MV,孩子們在這種情景教學之下,學習興趣更濃,參與性明顯提升,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要形成高效化模式,必須關注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以興趣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參與性,才可以打造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小學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蕾.淺析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8(11):171-172.
[2] 褚維維.探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