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張麗麗 李媛媛

摘要:從東北林業大學林場土壤中篩選分離出1株六價鉻[Cr(Ⅵ)]抗性菌株ng 05,經形態、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比對研究其分類;同時研究反應溫度、溶液pH值以及Cr(Ⅵ)初始質量濃度對該菌去除Cr(Ⅵ)效果的影響,進而確定最佳去除條件;此外,利用傅氏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FTIR)研究菌株去除的機制。結果表明,該菌株為芽孢桿菌屬;最佳反應溫度為35 ℃,溶液pH值為9,Cr(Ⅵ)初始質量濃度為5 mg/L,在此條件下可以達到很好的去除效果,菌株ng 05對Cr(Ⅵ)的去除效率高達99%以上;對比反應前后的紅外光譜圖可知,菌體表面的羥基作為電子供體將Cr(Ⅵ)還原為Cr(Ⅲ),氨基、羧基、C—H與Cr(Ⅲ)在菌體表面形成絡合物。
關鍵詞:Cr(Ⅵ);芽孢桿菌;抗性菌株;分離篩選;生物去除;機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 X172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6-0268-04
[HJ14mm]
收稿日期:2016-11-2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編號:J12100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300573)。
作者簡介:張杰(197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方面研究。E-mail:zhangjie1972@nefueducn。
通信作者:張國財,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和森林保護方面研究。E-mail:zhang640308@126com。[HJ]
六價鉻[Cr(Ⅵ)]主要來源于制革、木材防腐、礦石精煉、金屬電鍍和色素沉淀等行業,隨著工業廢水的不斷排放,使水體、土壤遭到嚴重的污染。Cr(Ⅵ)毒性強烈,極易經皮膚、呼吸道、消化道以及黏膜侵入人體,損害肝腎等器官,從而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3],而Cr(Ⅲ)毒性約為Cr(Ⅵ)的1%[4-5]。傳統上去除Cr(Ⅵ)的方法包括電滲析、化學沉淀、吸附、反滲透以及離子交換等,但這些方法成本較昂貴,且處理過程中會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生物法以處理成本低、操作簡單、不易引起二次污染[8]等優點成為去除含Cr(Ⅵ)廢水研究的熱點之一。瞿建國等篩選出1株抗鉻的脫硫弧菌2-S-8,在營養液中加入75 mg/L Cr(Ⅵ),讓該菌在其中生長,結果表明,Cr(Ⅵ)的去除率達到100%[9];朱玲玲等分離得到1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Y 73,讓其生長在Cr(Ⅵ)濃度為1 000 mg/L的培養液中,可以還原83%的Cr(Ⅵ)[10];Mutter等仔細研究了處于對數增長期的假絲酵母活菌對Cr(Ⅵ)的去除作用,并且研究培養基對Cr(Ⅵ)的去除效果表明,產朊假絲酵母(Candidautilis)對Cr(Ⅵ)的吸附量為7 mg/g,且培養基對Cr(Ⅵ)有還原作用[11-12]。以上研究工作主要偏重于利用培養基中的碳源作電子供體去除Cr(Ⅵ),但在生物去除過程中,培養基中的碳源不僅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成本高、用量需嚴格控制等弊端。目前,關于不添加培養基的純菌通過自身生理活動直接去除Cr(Ⅵ)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擬篩選分離出1株Cr(Ⅵ)抗性菌株,在不添加培養基的條件下,考察環境因子對該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響,并對其機制作進一步分析和探討,以期為Cr(Ⅵ)生物治理的工業應用提供有益的數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本試驗從東北林業大學林場距地面深20 cm處取土壤樣品,放入無菌封口袋內,置于4 ℃冰箱內備用。
基礎培養基:10 g胰蛋白胨,05 g酵母提取物,10 g氯化鈉,100 mL水,調節pH值為70。
12試驗方法
121菌株的分離純化和篩選本試驗稱取5 g采集的土樣,量取5 mL無菌水溶解,攪拌后制成懸浮液。配制好LB培養液,用移液槍吸取1 mL懸液加入150 mL培養液中,用振蕩培養箱于150 r/min富集培養18 h后,對菌體進行馴化培養,篩出可以抗鉻的菌株。先將菌接種于含5 mg/L重鉻酸鉀的培養液中,馴化48 h,逐漸提高重鉻酸鉀的濃度;再將馴化的菌接入含10、15、20、25、30 mg/L重鉻酸鉀培養液中。然后用接種環蘸取少量菌液,在無菌平板表面進行劃線,可在表面得到單菌落,進而獲得能在含20 mg/L重鉻酸鉀培養基上存活的菌株,4 ℃保存。
122菌株形態和生理生化鑒定肉眼觀察記錄菌落形態,對菌株ng 05進行鑒別染色,利用革蘭氏染色法,觀測其大小、排列及形態;采用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對菌株進行硝酸鹽還原反應、伏普(V-P)反應、甲基紅試驗、苯丙氨酸脫氨酶試驗、明膠液化、靛基質試驗和西蒙氏枸櫞酸鹽利用[13-14]等生理生化特征的測定。
123菌株16S rDNA序列比對提取菌株ng 05的基因組DNA,利用細菌通用引物27 F、1 492 R進行PCR擴增。擴增反應條件:94 ℃ 5 min;94 ℃ 1 min,56 ℃ 1 min,72 ℃ 100 s,30次循環;4 ℃終止。PCR產物直接進行堿基序列測定。利用NCBI的BLAST進行堿基序列比對,使用MEGA 40軟件構建系統進化樹。
124菌株去除Cr(Ⅵ)的影響因素使用LB液體培養基對菌株ng 05培養24 h(D600 nm=16~17)后,5 000 r/min離心10 min,菌體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將純菌接入含 5 mg/L Cr(Ⅵ)模擬廢水中,調整各菌體在廢水中濃度并使其一致,設置3個重復,振蕩培養24 h,每6 h取樣3 mL,測定上清液中剩余Cr(Ⅵ)濃度。本試驗選擇溫度、pH值、初始 Cr(Ⅵ) 濃度等因素研究菌體去除Cr(Ⅵ)效果。試驗設計如下:pH值5、6、7、8、9、10;反應溫度20、25、30、35、40、45 ℃;Cr(Ⅵ) 濃度5、15、25、35、45、55、65 mg/L。
125紅外光譜試驗(傅氏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簡稱FTIR)將處理后的菌體制成樣品,在紅外吸收光譜儀上進行檢測并記錄其光譜。
13測定方法
Cr(Ⅵ)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測定[15]。
2結果與分析
21菌株ng 05鑒定結果
211菌落形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從土壤中篩選出1株Cr(Ⅵ)抗性菌株ng 05,該菌株革蘭氏染色后為藍紫色,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大小為(05~25)μm×(12~100)μm,短桿狀;在瓊脂上,該菌落邊沿整齊,表面光滑濕潤,易挑取,白色半透明,菌落正反邊沿與中央顏色一致(圖1)。
由表1可見,菌株ng 05明膠液化試驗、伏普(V-P)試驗、硝酸鹽還原試驗和甲基紅試驗結果呈陽性,苯丙氨酸脫氨酶試驗、靛基質試驗及西蒙氏枸櫞酸鹽利用結果呈陰性。根據以上形態學和生理生化鑒定結果,參照《伯杰氏細菌系統分類學手冊》,初步判定菌株ng 05為芽孢桿菌。
注:“+”表示示陽性;“-”表示陰性。
21216S rDNA的序列測定與系統發育分析按照細菌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菌株ng 05基因組DNA,進行PCR擴增,獲得16 S rDNA序列,長度為1 514 bp,用BLAST將獲得的16S rDNA序列和GenBank中的所有序列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菌株ng 05與芽孢桿菌屬相似度高達99%以上,并且經MEGA 40軟件構建16S rDNA的系統發育樹(圖2)進一步分析。根據形態學、生理生化特征結果以及16S rDNA序列比對結果綜合分析,最終將菌株ng 05鑒定為芽孢桿菌屬。
22反應溫度對Cr(Ⅵ)去除的影響
從圖3可以看出,在20~35 ℃下,菌株ng 05對Cr(Ⅵ)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隨著溫度的升高,去除效率也會逐漸增大,溫度為35 ℃的條件下效果最佳,去除率可以達到99%以上,而超過35 ℃后Cr(Ⅵ)去除效率就逐漸下降。因此可知,35 ℃是去除Cr(Ⅵ)的最佳溫度。
由于微生物去除Cr(Ⅵ)的過程是酶促反應,在過低的溫度下細胞膜流動性的減弱能夠阻礙運輸系統的正常運行,使基質不能順利進入胞內供給細菌而滿足其正常生長的需求;在過高的溫度下,蛋白質會發生變性,而且是不可逆的,進而使去除Cr(Ⅵ)的蛋白酶功能受到損傷,改變細胞膜的結構或影響蛋白合成機制[16],由此說明,此菌株在溫度35 ℃時酶促反應最佳。
23pH值對Cr(Ⅵ)的去除效果影響
本試驗在pH值5、6、7、8、9、10的范圍內研究菌株ng 05對Cr(Ⅵ)去除的影響。從圖4可以看出,pH值越高,Cr(Ⅵ)的去除效率也更佳,當pH值為9時,Cr(Ⅵ)去除率最大,達到99%以上,隨后pH值繼續升高,去除效率則下降。
菌株ng 05去除Cr(Ⅵ)是質子消耗過程,因此Cr(Ⅵ)去除效率隨著pH值升高而提高;同時,菌株ng 05去除Cr(Ⅵ)也是酶促反應過程,過高的pH值會對蛋白酶的電離率造成影響,使蛋白酶的功能受損,從而影響其活性。因此,選擇合適的pH值對菌株去除Cr(Ⅵ)至關重要。由本試驗可知,在pH值為9時,菌株ng 05蛋白酶活性最強,Cr(Ⅵ)去除率也最高。
24不同初始Cr(Ⅵ)濃度對菌株ng 05去除Cr(Ⅵ)的影響
從圖5可知,Cr(Ⅵ)濃度為5 mg/L時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效率達99%以上;但隨著Cr(Ⅵ)濃度的升高,去除效率也隨之下降。
由于菌株去除Cr(Ⅵ)是酶促反應過程,Cr(Ⅵ)濃度的升高,使細胞表面上的活性位點與鉻離子碰撞的機會增大,Cr(Ⅵ) 需求的活性結合位點很多,進而增強了蛋白酶的催化效率,直到滿足限制濃度,達到飽和狀態。一旦Cr(Ⅵ)濃度高于限制濃度,菌株去除Cr(Ⅵ)效率就會隨著金屬離子濃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Cr(Ⅵ)濃度為5 mg/L時的去除效果最佳。
25紅外光譜分析(FTIR)
由圖6可見,ng05菌株細胞表面存在多種官能團:3 38675 cm-1 處的吸收峰是羥基,2 92645 cm-1處的是 —CH3、—CH2的對稱和反對稱的變形伸縮振動吸收帶,1 65381 cm-1 處的可能是羧基基團中的羰基峰,或者是羰基、氨基的共軛峰;1 40013 cm-1處的吸收峰為—CH3與 —CH2 的彎曲振動;1 06769 cm-1處的吸收峰可能是多糖或多糖類似物的C—O鍵和硅酸鹽雜質的Si—O鍵伸縮振動峰[17]。對比Cr(Ⅵ)處理前后的FTIR譜,3 38675 cm-1處的羥基吸收峰,加入Cr(Ⅵ)后從3 38675 cm-1處發生位移至 3 29957 cm-1,吸收峰相對反應前均有很大減弱。
對于微生物去除Cr(Ⅵ),大部分學者認為是胞外還原作用。Chatterjee等認為,細胞壁表面的—OH與—NH參與 Cr(Ⅵ) 的還原[18]。而Kang等則認為,可以通過細胞表面的—C[FY=,1]O形式吸附Cr(Ⅵ)[19]。在本研究中,結合Cr(Ⅵ)處[CM(25]理前后菌體的FTIR譜圖分析結果顯示,吸收峰相對反應[CM)]
前均有很大減弱,說明菌體與Cr(Ⅵ)反應后表面的羥基數量減少,可能是由于羥基作為電子供體,參與了氧化還原反應[20],被還原而得的Cr(Ⅲ)主要形成氫氧化物沉淀或者Cr(Ⅲ)與羧基、羰基形成絡合物[21]存在于菌體表面。
3結論
從東北林業大學林場土壤中篩選分離出1株Cr(Ⅵ)抗性菌株ng 05,對其進行形態學鑒定、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 rDNA序列比對鑒定表明,菌株ng 05為芽孢桿菌屬。
不添加培養基的純菌去除Cr(Ⅵ)的效果在35 ℃、pH值為9、初始Cr(Ⅵ)濃度為5 mg/L的條件下效果最佳,去除率達99%以上。
采用FTIR方法分析可知,在反應前后,菌體表面上的羥基作為電子供體將Cr(Ⅵ)還原為Cr(Ⅲ),氨基、羧基、C—H與Cr(Ⅲ)在表面形成絡合物,研究結果可為Cr(Ⅵ)去除機制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Narayani M,Shetty K VChromium-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hexavalent chromium removal:a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3(9):955-1009
周宜開 環境流行病學基礎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9-252
[3]周夢芝,王華鋒,鄭月慧,等 常見重金屬污染與男(雄)性不育[J] 中國公共衛生,2013,29(5):769-772
[4]Xu Y,Zhao D Reductive immobilization of chromate in water and soil using stabilized iron nanoparticles[J] Water Research,2007,41(10):2101-2108
[5]Petruzzelli D,Passino R,Tiravanti G Ion exchange process for chromium removal and recovery from tannery wastes[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1995,36(2/3):197-207
[6]Camargo F A O,Okeke B C,Bento F M,et al Diversity of chromium-resistant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dichromate[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5,29(2):193-202
[7]Barbooti M M,Ageena N A,Tooma M A Removal of chromium from electroplating wastewater by simple chemical treatment and ion exchange[J] Eng Technol,2008,26:11-13
[8]申如香,瞿建國,張曉旗,等 微生物法處理冷軋含鉻(Ⅵ)廢水的實驗研究[J] 上海化工,2001(1):4-6[HJ174mm]
[9]瞿建國,申如香,徐伯興,等 硫酸鹽還原菌還原Cr(Ⅵ)的初步研究[J] 華東師范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05-112
[10]朱玲玲,曹佳妮,張文,等 一株耐鉻細菌的鑒定及其還原鉻性能分析[J] 環境科學學報,2013,33(10):2717-2723
[11]Mutter O,Patmalnieks A,Rapoport A Interrelations of the yeast Candida utilis and Cr(Ⅵ):metal reduc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cell and medium[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6(10):963-970
[12]Muter O,Lubinya I,Millers D,et al Cr(Ⅵ) sorption by intact and dehydrated Candida utilis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metals[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2,38(1):123-131
[13]布坎南R E,吉布斯E N 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M] 8版 顏子穎,王海林,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98-501
[14]Gibbons N E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482-484
[15]蘇文海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測定六價鉻方法的改進[J] 環境科學導刊,2009,28(5):77-79
[16]Narayani M,Shetty K V Chromium-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hexavalent chromium removal:a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3(9):955-1009[HJ176mm]
[17]宋東濤,李吉進,聶俊華,等 膨潤土對土壤腐殖質特性的影響[J] 生態環境學報,2008,17(2):722-726
[18]Chatterjee S,Ghosh I,Mukherjea K K Uptake and removal of toxic Cr(Ⅵ)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physic-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J] Current Science,2011,101(5):645-652
[19]Kang S Y,Lee J U,Kim K W Biosorption of Cr(Ⅲ) and Cr(Ⅵ) onto the cell surfa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36(1):54-58
[20]Krishnani K K,Meng X G,Christodoulatos C Biosorption mechanism of nine different heavy metals onto biomatrix from rice husk[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8,153(3):1222-1234
[21]Shen Y S,Wang S L,Huang S T,et al Biosorption of Cr(Ⅵ) by coconut coir: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Cr(Ⅵ) with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9(1/2/3):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