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
【摘要】藝術類學校文化課教學不同于普教文化課教學,本文淺談了在藝術類學校語文教學上提高效率、質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效率 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跨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大潮滾滾而來,語文教學作為一門最具人文特性的基礎性學科面臨新的挑戰。藝術類學校文化課教學不同于普教文化課教學,作為藝術類學校的語文教師除了在提高效率、質量上下功夫,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這對于他們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面對知識經濟的大潮奮勇搏擊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一些具體的體會和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勵興趣,巧妙點撥
語文教學應該是從已知到未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的探索活動,而學生主動參與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我們應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活躍、寬松、和諧的語文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創新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下積極思維,大膽想像,任意表述。事實證明:教師的知識再淵博,反應再敏捷,也比不上學生幾十個腦子一齊開動。在課堂上,老師要不斷啟發學生,巧妙點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已往的知識采取吸納、批評的態度,對正在形成的知識采取前瞻、試探的態度。同學們對課本的一些提法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老師都應充分肯定。
二、勤聽名講,激情誦讀,樂說善辯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作文語言的榜樣,它是學生聽得最多的語言,自然是學生作文語言的表率,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朗讀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范讀時要聲情并茂,設法將學生引導到文章意境中來;講讀時要優美生動,讓學生禁不住受感染去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對語言的感知,并將之轉化為作文語言的運用能力。
用名篇佳作的語言熏陶學生的作文語言。在課堂上,我經常把名篇佳作的朗誦音頻放給學生聽,讓其細細品味文章的情韻。另外,還利用課間休息放些課外的好作品音(視)頻(如最近央視熱播的《朗讀者》),讓學生們細細體會、欣賞,并引導他們不斷潛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作文語言中。
此外,在語文課上還要充分鼓勵學生激情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在朗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則能悟,悟則能化”。我在上課時采用朗讀、默讀、整體讀、部分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書中質疑,在讀書中思考,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悟情等。伴隨著“讀”的不斷深入,再放手讓學生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是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創見,我在教學中堅持每天課前口頭表達訓練,培養學生樂說善辯。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交流,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三、營造氛圍,廣泛閱讀,學會積累
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從感悟到積累的第一次量的飛躍。
首先,抓好廣泛閱讀這一關,積累一定的閱讀量。對書讀得多,讀書筆記寫得好的學生給予加平時分的獎勵,以提高學生閱讀的廣泛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要求學生能做到熟讀成誦。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促進語言材料內化必須依靠語言積累,而語言積累又必須靠長時的記憶,長時的記憶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讓學生把大量的精美篇章、佳詞妙句背誦下來,儲存在頭腦中,這樣他們將終身受益。
四、開拓視野,大膽創新,勤寫多練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探索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先導。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自創精神,要充分開拓學生們的視野,給他們留下自由的時空,以便自由地發揮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創造性。亞里士多德說過,哲學與科學誕生的三個條件是“驚異” “閑暇”和“自由”,這也同樣應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條件。我們要為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廣闊的天地,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勤寫多練,在寫作中發展個性,使他們恢復主人的尊嚴,萌生主人的意識。在作文訓練時,我常常擬定了一個主題后,題目和題材便讓學生自己擬定,提倡作文時形式活躍,不拘一格,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他們到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自由地飛翔,取得明顯的學習效果。
五、表揚激勵,樹立自信,展示自我
藝術類學校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上缺乏主動性,因為他們片面地認為自己沒有學語文的天賦,對學好語文缺乏信心。為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會通過各種渠道及時地肯定他們學語文的能力。在上課時,讓他們回答一些較容易回答的問題,當眾給予肯定,使他們樹立信心;課后抽時間和他們談心并加以正確地引導,讓他們意識到我能行!老師適時的鼓勵和期望,使這些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漸被調動起來,變不愛學語文為愛學語文,積極主動地閱讀課外書籍,開闊視野,語文素質不斷提高,成績也逐漸提高了。
另外,在語文課教學中,我還注重發揮藝術類學生善于表演的特點,指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牛郎織女》《項鏈》《一條絲裙的故事》等,學生們在把握住文章中心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合理想像,在自編、自演的過程中,學生們的個性特長、表演天賦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信心更強了。我從中也充分意識到語文教學要讓大多數學生參與,要以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不斷品嘗成功的喜悅,要及時鼓勵他們,讓他們樹立自信,充分展示自我,促成良性循環,這樣才能為所有的學生鋪設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綜上所述,我想借此拙文拋磚引玉,希冀更多有心人共同探索藝術類學校語文教學的好方法,使學生在積累知識、學會欣賞的同時,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真正實現語文“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