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
摘 要:插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項重要資源,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和啟迪性等特點。因此,一線教師們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文里會說話的插圖的作用讓學生從插圖中受益,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插圖;小學語文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78
【案例描述】
《示兒》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我結合本課課文插圖,設計以下教學片段:
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仔細觀察過書中的插圖,我們一起來看看插圖中由哪些人和物構成?
生1:我們看到了詩人陸游。生2:我還看到了陸游手上的詩稿。生3:我看到了床頭正在燃燒的蠟燭。生4:我看到了床邊桌子上的書本。
師:同學們看得很仔細,那么整個插圖為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氣氛呢?
生1:悲涼。生2:痛苦和無助。生3:很凄慘。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幅插圖的小細節。我們先來看看插圖中的第一處細節刻畫——案頭的書卷,同學們看到這案頭書卷,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陸游是一位大詩人。
生2:我預習時知道,陸游一生寫了幾千首詩歌。
生3:我想到了陸游在快要死的時候依然在讀書。
(學生交流對陸游的了解)
師:適時介紹陸游的生平和作品。
師:我們再來看看插圖的第二處細節刻畫——面容,此時詩人內心會是什么想法?
生1:我就快要死了,我不能再上陣殺敵了。
生2:我快要死了,我可能看不到國家的統一了。
生3:我一定要告訴自己的兒子,在家祭時一定要把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事告訴我。
(學生交流對陸游此時的內心想法)
師:詩人此時身陷沉疴,病榻彌留,面容痛苦很是自然,但是詩人真正的痛楚是什么呢?
(出示詩人的另外一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一個當年馳騁沙場、英勇殺敵的抗金斗士,如今只能在夢中身披鐵甲、手持兵器殺敵報國,這怎能不讓詩人傷心流淚呢?
師:那么我們可以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一下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哪一個字?
生:悲。
師:我們再來看看插圖的第三處細節描寫——堅毅的目光和緊握的拳頭。同學們,你們從陸游的目光和拳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陸游想收復失地的愿望很強烈。
生2:我仿佛看到陸游收復失地的決心。
(學生充分交流)
師:最后我們來看看陸游床邊那流淌的殘燭,這“一行燭淚”像什么?
生1:像陸游的眼淚,他快要離世了,他看不到國家的統一了,他感到傷心、難過和遺憾。生2:這支燭淚可能像陸游兒子們的眼淚,父親快要去世了,他們感到很傷心。生3:像陸游的生命,蠟燭即將燃盡,陸游的生命也即將結束。
師:插圖中的這“一行燭淚”這是插圖的點睛之筆。假如你是陸游的兒女,在父親將不久于人世的時候,猜想父親會跟你說些什么?你又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下來。
生1:陸游可能會對我說,兒子,一定要記住父親的遺囑。我會對陸游說:“父親,我一定會記住你的遺囑,當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那天,我一定會在祭典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的?!?/p>
生2:陸游可能會對我說:“兒子,一定要為收復失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會對陸游說:“父親,兒子一定會像你一樣,身披鎧甲、手持利刃、收復中原,讓你早日看到收復失地的那一天。”
【案例反思】
我認為利用插圖進行教學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觀“畫”內之物,讓細節更到位。
人的觀察力是在學習實踐中不斷訓練,逐步培養起來的。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觀察還是很有限的。例如,在《示兒》教學片段中,學生對陸游堅毅的目光以及緊握的拳頭這兩個關鍵的細節觀察不仔細,于是就會錯過了對陸游人物形象體會認識的極好機會。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細節更到位。
2.聽“畫”外之音,讓插圖活起來。
我認為,插圖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們要讓插圖活起來。首先,我們就要結合課文主要內容、利用課文插圖,聽懂插圖的“畫”外之音。例如,在《示兒》教學片段中,陸游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告誡兒子,自己死后一定要將勝利的消息告訴自己,如此一位拳拳之心、感天地泣鬼神的“戰士”陸游就躍然紙上了,陸游的人物形象立馬鮮活起來!
3.想“畫”外之意,讓表達更有效。
比起文字,那些直觀形象的插圖更能吸引學生,讓他們由插圖而發揮出無限聯想。例如《示兒》教學片段中,這“一行燭淚”是插圖的點睛之筆,理解好這“一行燭淚”并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支蠟燭,你聯想到了什么。插圖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以及書面表達能力。
4.悟“畫”外之情,讓感情更深刻。
插圖是不會動的,看上去是“死”的,但是插圖背后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感情。從陸游的滿頭白發、堅毅的眼神、緊握的拳頭,實實在在地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渴望重披戰甲卻又有心無力的垂垂老者形象。這堅毅的目光、緊握的拳頭與這病榻之軀、風燭殘年的老者看似是矛盾的,但恰恰就是因為“矛盾”才更能體現出陸游“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的痛苦、不甘與無奈。從插圖本身到課文內容,再由課文內容到主題思想,插圖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延伸,讓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讓學生情感更加深刻。
筆者認為,課文插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直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具”和“學具”。這些絕妙的插圖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又可以是深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載體。總之,課本插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仔細揣摩每一幅插圖,潛心思考如何巧妙,最大限度地發揮插圖獨特的作用,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龍金忠.淺談小學語文插圖在教學中的妙用[J].課外語文(下),2017(1):21.
[2] 王運澤.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課文插圖[J].軟件(電子版),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