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秀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人格意識、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形成,有了獨立的自我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因而,在道德法治教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講解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促進其健康成長,實在是必要之舉。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法制教育
我國大力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作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青少年,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觀念,掌握法律知識,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做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合格公民。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國家法律法規的重要的場所,安排設立針對性的道德法治課堂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規范青少年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避免違法犯罪,對其自身成長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背景
近年來,社會出現許多因缺少法律意識和知識,青少年觸犯法律,走向犯罪的道路,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關注青少年的法律建設,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開展進行普法教育,必須給以高度重視。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普法教育的最佳場所,如何有效的開展法治教育,是學校和教師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學的法治教育通過對青少年講解基本的法律概論,讓其了解并掌握接受法律的知識,規范自身社會行為,成為遵紀守法、自覺護法的社會主義文明法制下的好公民。
二、初中法治教育的理論依據
初中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隨著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增加,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但整體上來說還不夠成熟,對是非的分辨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有時過于強調個人利益,導致產生一些極端行為的產生。社會上沒有形成良好的守法環境,一些制度存在諸多漏洞,讓青少年產生投機心理,最終做出違法行為,走向犯罪的道路。
現在黨和國家大力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大對法治建設的投入力度,普法教育工作積極開展,出臺更多的法律條文,這為學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提供很好的理論依據,學校和教師應積極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提升他們的法律觀念和意識,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法治教育策略
(一)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在這當中,教師要將教材法制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分析,劃分側重點,借助教學工具,將其形象貼切的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接受并掌握相關知識,滲入到思想意識中,潛移默化去影響規范自身,形成思想覺悟,真正做到學法、懂法、守法、護法,引導學生自覺遵紀守法,維護法律尊嚴,實現法治教育開展的最終目的。如針對教材課本中列舉出的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講解,必要時可讓學生進行現場演繹,發揮創造,提出自身對事件的看法,做出總結。或安排學生寫出相應的案例讀后感,對案例進行剖析,自我思考,加深印象。
(二)改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是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是傳授法律知識的主力軍,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
首先教師自身要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法律素養,為學生傳授相關法治知識時更有說服力,講解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學生學習起來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有豐富的教學技巧儲備。法制教育涉及到的相關條文非常枯燥,繁多,一味單純地進行語言闡述解說,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疲勞,產生厭煩的情緒,法治教育走進課堂就沒有思想基礎。所以,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向學生展示法律知識,帶動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接受相關教學內容,實現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可以創設法律情境,組建班級法庭,讓學生對某些法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分享感悟,得出結論,并在相互間辯解和探討中,深刻理解法律條文,提高法律意識,自覺履行規范自身言行的義務。
(三)時時刻刻注重法治教育的滲透
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入手,注重堅持。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注重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從預防著手,從小事做起,從遵守基本課堂秩序入手,不遲到早退……讓學生靈活運用學習到的法律知識,自覺規范自身行為,遠離罪惡。鼓勵學生間互相監督,相互糾正,共同進步。樹立法制宣傳標語,創立法制板報、墻報等形式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成立法律學習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去,設立相應的激勵措施。課外鼓勵學生積極收集法律知識和案例進行同學間的互相探討等。
(四)擴展法制教育
打破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開闊學習范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活動開展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理解法律,有所啟發。例如組織參觀社會法制宣傳展覽和講座,欣賞法制教育影片,參加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將法治意識更好的融入到自身生活中,切實履行相關法律義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法治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初中生增強法律意識,規范行為,預防犯罪
目前我國犯罪人群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人群在其中占有眾多比例。這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現有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認知薄弱,法律觀念不強,法制意識淡薄。缺少正確及時的引導,自身是非辨別能力差,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學校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學生增強自身法律意識,掌握法律知識,規范自身行為,健全思想認識,預防犯罪。
(二)有助于學生正確法制觀念和意識的形成
觀念決定意識,意識影響行為,行為產生結果。注重校園中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法制觀念和思想意識。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展的關鍵時期,心智還不夠成熟,極易受身邊環境和他人的影響,思維上容易偏激、易怒,面對問題不能冷靜對待,片面性的思考問題,盲目的做出判斷,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學校是教育學生,傳播法律知識的重要場地。利用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進行法制方面的相關教育,能正確的指導、幫助他們分析社會現象,明確利害關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健全心智,形成正確的思想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注重對學生相關法律意識的培養,對預防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減少學校暴力事件的發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觀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以重視。
參考文獻:
[1]張佳佳.我國中學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2]王艷霞.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04):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