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要:進行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的設計及研究,基于無障礙設計理念,嘗試構建一種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原則模型。該模型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包括功能、交互、協調性、差異化四方面的原則,每個原則又包含具體的子原則。該模型基本涵蓋了公交候車設施設計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正如秦皇島公交候車設施設計案例所示,它可以為設計師具體的設計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無障礙 公共設施 候車亭 設計原則 城市特色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4-0110-02
引言
公共交通設施是城市公共交通實現的物質基礎,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個重要發展目標就是實現“全民交通”,它強調為所有市民提供無障礙的公共交通設施。在保證普通市民方便快捷出行的基礎上,突出對交通弱勢群體的關懷,不僅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設施的利用效率,還能展現出城市文明進步的程度。進行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研究,在為設計師提供設計依據的同時,還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一、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
公交候車設施是指沿著公交車運行分布線路所建設的,為乘客候車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由候車亭及配套的站臺、標識信息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等組成,一般設置在車站或道路兩旁、綠化帶等位置。
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具體指在城市環境內建設的,可保障交通弱勢群體在出行時,能夠自主、安全、便利地使用的公交候車設施。其中,交通弱勢群體主要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大件行李攜帶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
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屬于城市公共景觀的一部分,雖然與其他城市景觀元素(例如建筑和城市空間)相比規模相對較小,但其在營造城市環境和展示城市形象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且與人有著非常密切的交互關系。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涉及范圍較廣,涉及到藝術學、建筑學、生理學、心理學、地理學乃至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因此,其設計工作是—項綜合而又復雜的工作。
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除了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以外,還需考慮眾多方面。確定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原則,可以為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工作時提供依據。
二、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原則
(一)設計原則的建立
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的服務對象是人,重點關注人、設施、城市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基于無障礙設計理念,構建一種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原則模型(見圖1)。該模型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涉及到功能、交互、協調性、差異化4個方面的原則,各項原則同等重要,且彼此間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二)設計原則闡釋
1.功能設計原則
“功能”是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的基礎,也是其得以客觀存在的原因。如果將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的系統化設計比喻成塑造一個人,那么“功能設計”相當于設計的“骨骼”。涉及到功能方面的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用途。合理設置城市公交候車設施的用途,要求既能滿足人們在等候公交車時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又要注重實用性,避免過度設計,造成資源浪費。基本的用途主要包括遮蔽、坐靠、查詢信息、照明、垃圾回收、廣告傳播等,可根據候車站點的不同,適當增減設施的功能。例如,在火車站、購物中心附近的大型公交候車亭,可增加置物臺、公交卡充值、報刊飲料售賣等功能;而在車次、人流量較少的小型候車點,則可能僅設有一個站牌,提供信息顯示功能。
(2)數量及規模。公交候車設施的數量及規模主要取決于公交路線規劃及候車站所在區域的特點,如街區性質、街道尺度、車流量、人流量情況等。例如,在靠近醫院、養老院、購物中心附近的候車亭,應設置更多的候車座位,以緩解候車疲憊。
(3)布局。合理布局,有助于公共設施充分發揮其功能。首先,候車設施應放置在不影響行人流動和活動的地方。例如,站牌、信息查詢設備應布置在候車亭的一端,應不影響乘客等候及上下公交車時的行動流線。其次,應根據人的行為習慣進行布置。例如,照明燈、座椅、垃圾桶應設置在臨近的位置,方便用戶就近使用;根據人類心理學的感受,座位應面向景色較好、較為開闊的空間。
(4)安裝。合理的安裝設計,需使候車設施能夠適應不同環境并保持其最佳性能。拆卸工程設計(DED)要求其不僅要易安裝、放置穩定,還要便于拆卸、重組。根據設施的造型、體量以及安裝環境設計合理的安裝方式。常見的固定方式有:埋在地下,鎖在地面上,使用堅固的基座等。
(5)維護。通過設計,提高設施維護的效率,降低維護成本。公共設施的日常維護主要包括系統監測、清潔、維修及更換。適當的材料及安裝方法,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和維護頻率,從而降低運營成本。
2.交互設計原則
如果將“功能設計”比喻成設計的“骨骼”,那人與設施間的“交互設計”就是設計的“血肉”。這項原則主要強調設施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好的交互設計可以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使設施更好地服務人類。對于通用和無障礙設計這項原則尤為重要。保障交通弱勢群體與候車設施間的順利交互,即是無障礙設計的最終目標。
(1)安全性
保障安全是人與機(候車設施)之間進行交互的前提條件,是設計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與候車設施相關的安全問題主要涉及以下3方面。第一,尺寸設計。例如:限制欄桿內和欄桿之間的間隔尺寸j以避免夾住乘客;按照國標設計臺階尺寸j以防止絆倒乘客。第二,材料的選擇。例如,選擇阻燃材料、絕緣材料以避免火災、觸電等危險;選用結實、不易破碎和堅韌的材料,以避免損壞時傷到人;在斜坡處使用防滑材料,避免老人小孩摔倒。第三,設施的功能設計和安排。例如,在行車道和候車站之間設置分離用的欄桿或護柱;設置照明功能,以保障夜間候車安全;避免設置意外障礙物;為司機及乘客設計更加醒目的信息標志等。endprint
(2)舒適性
為用戶提供舒適的候車體驗。首先,設計應符合人機工程學規律及心理學規律。例如,座椅的尺寸及形狀應根據人體脊椎曲線進行設計,并選用舒適性較好的材料;照明設計也應保證人眼睛的舒適性,避免光源直接照射人眼、燈光強度適中、色彩柔和。其次,應考慮環境等因素對候車舒適度的影響。例如,座椅應該位于頂棚下或某種類型的建筑陰影范圍內,以避免強日光照射。
(3)可用性
可用性在實現公交候車設施設計的“以人為本”的前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包含了“可達”及“易用”兩個內容,即用戶能夠順利到達設施處且順利使用、訪問設施。還要通過無障礙設計,使交通弱勢群體能夠順利使用候車設施。例如,候車亭應設計成便于識別的造型或色彩,并位于街道上特定位置,增加可訪問性;在候車站臺設計升降裝置以解決輪椅上下公交車的困難;公交信息查詢機操作臺的位置應在輪椅用戶的手臂活動范圍內;應配置盲道及語音播報功能,以滿足視障者的候車需求。可用性涉及到設計的各個方面,因此,需要進行廣泛的研究以確定用戶的需求,并提供設計合理、數量充足的公交候車設施。
(4)美觀性
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是城市公共景觀的一部分,美麗、有趣、充滿生機的公共設施,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能陶冶市民的情操。候車設施設計不同于純藝術設計,應該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為公眾塑造一個富有藝術美感的、視覺愉快的候車環境乃至街道、城市空間環境。同時,還應考慮各個城市的特色,為人們的城市生活提供愉悅,豐富多彩和鼓舞人心的環境,提升城市生活的體驗和質量。
3.協調性設計原則
協調,即和諧一致、配合得當。遵循協調性設計原則,有助于創建系統、和諧的候車環境,同時展現城市的規劃,設計,政治,社會,文化和技術發展水平。可通過外觀設計、結構設計及象征意義等方面進行考慮。在外觀方面,可以在形狀、輪廓、顏色、材料設計中運用統一元素,通過外觀風格的一致來實現協調性。在結構方面,候車空間內的各種設施元件的適當布置、空間結構的形成對實現協調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意義層面,設計作品應與城市在精神、文化層面實現共嗚。想要與城市達到深層次的協調性,設計作品必然會與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發展,居民生活方式和需要等密切相關。
(1)設施與設施的協調性:城市公交候車設施彼此之間應具備協調性。在外觀上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設計元素,以達到和諧、系統、風格統一的視覺感受。除了統一形式、顏色和材料之外,還可在不同的設施間建立連接關系,將不同類型的候車設施組合在一起,通過適當協調它們之間的位置和距離,以建立密切的聯系。
(2)設施與人文環境的協調性:城市公共候車設施作為城市人文景觀的一部分,應與城市的人文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交通、歷史、教育、文化等)相協調。設計前,需要對城市的背景(包括其歷史,文化,設計風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進行詳盡的調查和研究。設計時,可以從五個方面考慮:第一,在外觀風格、空間結構方面與周圍的建筑景觀保持—致,與城市空間環境相融合;第二,在設施的用途及使用方式方面,與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相協調;第三,在象征意義等內涵要素方面,與城市歷史文化相關聯;第四,通過無障礙設計關愛弱勢群體的同時,起到市民教育、公眾參與的作用;第五,從時代發展角度,添加新的文化元素及運用新技術,適時舍奔過時的元素。
(3)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設施設計中體現城市的自然環境要素,如色彩、圖案、造型等;二是在設計時考慮自然氣候特點,從人的舒適性及材料的耐候性角度,進行造型設計;三是通過綠色設計,保護自然環境。
4.差異化設計原則:在全球化、工業化和標準化的影響下,許多城市失去了它們的原始和獨特的特征,世界各地的公交候車設施呈現出相似、單調、千篇一律的現象。公交候車設施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民和游客最常接觸的重要元素。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應體現出城市的地方特色,從而保護和加強地域的多樣性,確保高質量和多彩的城市環境和城市生活。強調地域特征,不僅可以加強識別性,還可以加深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挖掘城市的文化內涵,提取其精華轉化為設計元素,應用到公交候車設施設計中去。
協調性與差異化原則看似相互對立,實則為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關系,兩者共同構成設計的“靈魂”。
三、設計案例——秦皇島無障礙公交亭
進行城市無障礙公交候車設施設計時,設計師可以上述原則為依據,在具體的設計項目當中,可結合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圖2)是為沿海城市秦皇島市設計的無障礙公交候車亭(ZL201530537534.3)。秦皇島位于河北省,是一個美麗的沿海旅游城市,擁有藍天白云,陽光沙灘,還有各種海洋生物。候車亭以鯨魚在水中跳躍的形態為靈感,進行仿生造型設計,再配合海浪、氣泡等輔助圖形加以裝飾,色彩主要采用藍色和白色搭配,頂棚局部選用透明材質,外觀設計帶有濃烈的海濱特色。其中的配套設施也采用相似元素(見圖3),使得整體造型組合美觀協調,相得益彰。既體現了協調性設計原則,又突出了差異化設計原則。
公交站功能、規模、布局合理,站內座椅、站牌、垃圾桶、綠化植被、多功能查詢臺、燈光等的布局設計,與乘客的功能需求及上下車的人流動線相協調(見圖4)。注重人機交互,依據可用性原則,設計無障礙扶手及輪椅升降臺(見圖5):與公交系統智能感應,乘輪椅者移動到升降臺邊緣時升降臺從導軌伸出,在輪椅移上升降臺并停穩后,用戶用腳觸及升降臺的感應踏板,升降臺即將乘坐者及輪椅運至公交車上。
結語
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將人、候車設施、公路、公交車與周圍環境聯系在一起,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設計師應以人為本,依據“功能一交互一協調一差異”的設計原則進行設計,從而形成“人-設施-城市”三者間的良性關系,促進美麗、公平、和諧社會的構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