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方培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能夠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依靠學校所學習的知識,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只有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取知識,充實自己。此次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展開分析,希望能為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前言:高中階段,是學生累積知識、形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同時高中語文屬于一門綜合特殊的學科,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富有內涵。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滿足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
一、轉變觀念,變教學為導學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始終都是課堂教學主體,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學習和聽講。此種落后的教學模式,不僅會打擊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更加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能占據過多的課堂時間,不能講過多內容,而是將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允許學生自由發揮,自己掌握;教師只是在正確的時機下,給與學生指點和輔助。也就是說,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必須少而精。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確保教學任務完成基礎上,如果學生能夠自行理解和掌握,則不需要過多的講解。由此,學生不僅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學習精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自覺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輕松的情緒中獲取知識。
二、激發興趣,引發學生的自學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原動力。只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為形成自學學習能力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當想方設法的完善教學方法,切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時,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使教學活動緊貼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趣的動畫視頻、展示形象多彩的圖片,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比如說,在《紅樓夢》節選課文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名著閱讀興趣,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視頻畫面。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以更為直觀的了解到文章中的情節,對人物形象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由此更加輕松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小說的興趣。又比如說,在《再別康橋》的現代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有康橋背景視頻的示范朗誦,學生一邊聆聽朗讀,一邊欣賞優美舒緩的音樂,一邊感受康橋的美景。在此種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情境中,學生圍繞整首詩展開想象,更為全面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此外,為了確保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教師也需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及時點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學習問題。
三、以課堂提問為突破口,營造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肯定會發現這種情況,學生在面對符合自身發展水平、或者是身心特點的學習活動中,一般都會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接受能力也更高。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思維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才能夠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質量,對文章有更加準確、深刻的判斷和理解。而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環節屬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合理的設計問題,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同時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僅僅依靠一兩個問題,還遠遠不夠,需要教師能夠把握整節課程和整篇文章,有次序、有步驟的設計問題,采取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比如說,在《離騷》節選文章時,在講解到屈原準備投江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屈原原本可以活下去,但是他為什么選擇投江呢?”此問題比較具有發散性和探究性,針對此問題,教師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討論,然后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學生認為,屈原是一個文人,太過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由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性,心理所受到的落差,讓他難以接受而選擇投江自盡;也有的學生認為,屈原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文人,他想用自己死亡的方式,表明自己對于國家的忠心。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屈原這名偉大的愛國詩人,必將會有了重新的認識。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由此才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學習行為。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充分的融入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切實結合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書,勤于思考,學會做筆記。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及時提問出來;同時注意回顧以往所學知識,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同時,鼓勵學生多接觸課外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此外,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展開嚴格的訓練,鼓勵學生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切實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總結: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意義重大。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自學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能夠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圍繞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選擇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探究欲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石祥震,孫虹.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4(29):29-30.
[2]馮冬根.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求知導刊,2015(4):106-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