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言
摘要:本文對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與內涵特征進行了闡述,并以廈門馬鑾灣為例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與經驗成效進行了分析,對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中國特色;海綿城市;新興趨勢;實踐研究
海綿城市實質上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水資源管理策略與方法,指的是城市在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及適應環境變化上具有良好的彈性,澇時吸水蓄水,旱時釋水利用,因此也稱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的理念引進中國之后,與中國的社會國情、地質水文條件、自然生態環境等相結合,產生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念。本文將就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進行相關探討。
一、海綿城市的提出背景及其內涵特征
(一)“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數量與規模都面臨著空前的迅速擴張。然而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往往破壞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均衡,并且缺乏科學合理的前瞻性規劃設計,導致雨洪、內澇、水系污染、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水環境問題的產生。因此,繼20世紀末英美澳加等發達國家提出雨水系統低影響開發的彈性城市建設模式之后,中國也針對城市水環境問題于21世紀初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思路。通過了解分析城市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我國各個城市不同的水情特征,在部分城市先行實踐,為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累積一定建設經驗與教訓,并于近幾年在全國全面鋪開海綿城市的建設試點工作。在生態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理念提出踐行之后,海綿城市城市當今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熱門的新概念,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尤其值得重視。
(二)“海綿城市”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深遠意義
海綿城市的理論從提出到發展至現階段,其內涵也不斷地變化、豐富并完善。國際上對于海綿城市的概念不一而論,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是一種以尊重自然生態為前提的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模式,它使城市像一塊巨大的海面,具備超強的吸附能力與彈性,能夠很好地保護城市原有的生態系統,修復并恢復受破壞的水體與其他自然化境,并運用低影響開發的措施來建設城市的生態環境,從而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態系統功能,并使城市的洪澇災害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與減少。
海綿城市的理念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只排不用、只排不蓄的缺點,通過人工溝渠、綠色屋頂、綠色廣場來積蓄雨水,使其滲透并滯留:通過自然或人工的生態濾池來凈化水體,過濾污雨水:并將積蓄、凈化過后的雨水充分利用于景觀水體補充、道路清洗、綠地澆灌等,是傳統的工程治水轉變為更為先進科學的生態治水,通過自然生態與人工科學的完美結合,實現城市的水環境大幅改善與優化。
二、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及其經驗成效
(一)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
自海綿城市理論引進以來,我國已經在多個城市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以廈門海綿城市的建設為例來分析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趨勢。廈門屬于海灣城市,在早期的城市建設中,其主要流域受到了嚴重的人為干擾,天然水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造成水環境的滲透、蓄水、凈化能力大幅下降,水生植物的生存環境差,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生態環境系統十分脆弱。同時,廈門的灣區污染與洪澇等水問題多且嚴重,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與城市品質的提升。通過引進海綿城市理論,對廈門的規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系統,使得廈門的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等問題得以良好解決。在2015年,廈門的馬鑾灣片區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地區,并開展了涵蓋滲水、滯水、蓄水、凈水、用水、排水等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廈門馬鑾灣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不僅可以為廈門其他灣區的改造與提升、以及新灣區的開發建設提供豐富有效的經驗與示范,還為全國的濱海城市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樣板。
(二)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經驗成效
(1)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貫穿城鄉
當前我國對海綿城市的實踐與研究開展時間較短,還未形成完善的體系。通過實現海綿城市戰略,能夠有效地促進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為我國海綿城市的建設累積寶貴的教訓與經驗,并使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建設能力得到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大幅增強。
(2)對試點示范工作大力扶持
我國海綿城市戰略的推進是以試點示范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主,通過政策與財政上的大力扶持,有效推進試點城市的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為緩解我國城市內澇、強化雨水收集利用、轉型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模式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海綿體規劃建設城市的范例與探索,并極大地鼓舞了其他地區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情與積極性。
(3)實現政府、社會、市場的有效分工
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到眾多城市部門,只有通過促進公共項目實施、強調部門廣泛參與、提升社會市場認知,才能有效地廣聚財力,實現海綿城市的完美建設。因此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政府應轉變并下放自身職能,充分釋放并挖掘市場機會,激發市場與民眾積極參與的熱情,通過政府、社會、市場的有效合理分工,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的巨大社會推力。
(4)根據核心需求實現技術的持續發展
海綿城市通過對城市雨水的系統管理,有效地解決了城市的旱澇與水資源問題,并實現了對雨水的充分利用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針對城市的核心需求,不僅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現有技術,更實現了技術的持續發展與更新。如針對城市常見的積水、霧霾與熱島問題而研發的JW生態鋪面,就能通過鋪路的過程實現對以上三個城市問題的有效緩解。
三、問題討論與建議及趨勢展望
(一)問題討論與建議
(1)海綿城市的建設應遵循中央會議精神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提出明確的要求。首先,應確立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即爭取實現70%左右的雨水滲透與積蓄;其次,充分借鑒國內外優先經驗,因地制宜;第三,推進區域整體治理,實現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統籌考慮與系統治理;第四,做好總體規劃,并分布落實實施。最后,各級城鄉建設部與城市應當將海綿城市的建設提升日程,全面啟動。
(2)海綿城市的建設是長期而系統的工程
應當充分認識到,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應當做好全局的戰略規劃,并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的整個過程。首先,要引入垂直園林與彈性城市的設計理念:其次,實現水生態景觀再造、美化與社區海綿城市建設的有效結合;第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實施相應政策;第四,實現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的融合。
(3)遵循生態優先原則,解決多規合一問題
建設海面城市,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在充分尊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水生態敏感區的前提下,實現對城市空間資源的良好規劃,并處理好多規合一的問題,通過專項規劃,實現個部門規劃與分區規劃的良好銜接,從而保證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順利實施。
(4)避免各種極端誤區
在海面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要注意避免萬能論、無用論或者灰色派、綠色派等極端誤區,應當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通過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與低影響開發,結合必要的灰色基礎設施來實現對雨水的滲透、滯留、蓄水、進化、利用與排泄,從而實現高效能的綠色與灰色結合,進而最大化地實現海綿城市的理想模式。
(二)趨勢展望
傳統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由于存在高碳排放、目標單一、粗放型且高污染等缺陷,被新型的更優化的海綿城市取代是必然趨勢。然而海綿城市的全面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且艱巨的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市場等多方面進行長期的不懈努力,通過對政策機制、管理理念的突破與支持,以及系統的基礎理論的建立、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新型產業的培育與發展等等,才能實現海綿城市的全面有效建設。需要認識到,在進行海綿城市探索與建設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或偏差,因此應當將海綿城市的建設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成為一種長效的機制,從而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