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要:重慶作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將打造成為長江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本文分別從世界、中國、重慶三個層面背景下分析了新形勢的含義,指出在新形勢下,世界發達國家步入后工業化時代,中國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重慶規劃了“314總體部署”和五大功能分區發展。接著通過對重慶工業發展現狀分析剖析了當前重慶工業發展的合理與不足之處,提出在新形勢下重慶工業發展戰略。最后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給出了關于重慶工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重慶工業;發展戰略;思考建議
一、對新形勢的解讀
1、世界上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
從18世紀后半期至今,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西方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發展日趨完善,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工業化帶來城市化,就拿城市化率來做比較,截止2014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51%左右,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城市化率已經超過70%,目前美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85%左右。換句話說,中國的工業化水平比美國落后100年左右。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已經走上后工業化道路,傳統的工業生產方式已經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靈活的生產方式,知識和信息等科技創新因素得到重視和運用。
2、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
面對著經濟全球化向各個領域的不斷推進,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發展的不斷轉型升級,以及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等國際國內復雜形勢,傳統工業化道路在中國遇到了越來越大的瓶頸。因此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工業發展指出了新方向,也為中國經濟運行新常態提供了保障。
3、重慶“314總體部署”
“314總體部署”也就是說:第一、大三定位。三大定位概括起來是把重慶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長江上游經濟中心、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第二、一大目標。一大目標是希望重慶在整個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第三、四大任務。(1)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步伐。(3)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4)全面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重慶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1、重慶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重慶由于其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工業企業一直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工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慶工業主要以制造業為主,制造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加大。重慶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有以下幾點。
(1)工業生產總量穩中有升,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
(2)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數量逐年上升
2、問題
(1)重慶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2)大中型工業企業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重慶的工業企業從整體上來說普遍規模較小,專業化生產水平和組織能力不強,從而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三、新形勢下重慶工業發展戰略研究
1、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戰略
重慶工業企業著重對技術創新點和節能減排點進行研究開發,在技術創新方面,引進先進技術,培育一批如微電子、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含量先導產業。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發展新的潔凈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如在能源工業行業,通過加強對煤的潔凈處理來減小對大氣的污染。在機械電子加工行業,轉變傳統加工工藝,開發發展新一代光電產品和通信設備。
2、重點扶持主導產業發展戰略
重慶的主導產業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是“6+1”模式,模式中的“6”是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裝備制造業、化學工業、材料工業和能源工業六大產業,“1”是指勞動密集型的消費品產業。
3、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
重慶工業企業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根據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十大方面有所突破,這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是環保裝備、MDI一體化、石墨烯和納米新材料、集成電路、機器人、液晶面板、頁巖氣、生物醫藥、物聯網、機器人。現在已經建成諸如兩江機器人產業園、南岸國家級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高新區石墨烯產業園以及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等研究基地就是來支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四、關于重慶工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1、合理調整輕重工業比例,適當增加輕工業比重
雖然重工業是工業體系的支撐,但輕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滿足人們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重慶輕、重工業比例的失調,也就意味著重慶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輕工業產品大部分要從外省市買進。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抬升產品的銷售價格,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個人認為應該適當提高重慶輕工業的比重,同時要更加注重重工業的經濟效益,從宏觀上把握輕、重工業的分配。
2、加強與周圍地區的工業貿易往來,加強區域分工與合作
重慶市和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兩個城市,在工業企業生產銷售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兩者的空間地理位置接近,重慶市距成都市不過340公里左右。另一方面,連接兩地的公路、鐵路交通已經建設的十分完善,而且各種交通方式齊全,從重慶到成都坐動車只需兩個小時左右,為兩地間的人員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國家從宏觀上提出了“成渝經濟區”發展戰略,將成都和重慶打造成我國第四大增長極。
3、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工業科技開發人才培養
重慶的傳統工業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根基,已經培育出在全國市場上占據相當分量的主導產業。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發達國家已經走上后工業化道路,科學技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重視,科技創新成為了工業增長的重要因素。重慶工業要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順應世界潮流,加快工業現代化、科技化和集約化進程。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可以由兩個指標來衡量,一個是科研投入,另一個是科技開發人才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