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偉
【摘要】在現代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了解中職院校學生校園文明行為的現狀,為其校園文明行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構建文明校園環境提供參考價值。以某技師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就學生文明行為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在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6%的情況下,經統計分析后發現,該技師學院學生的校園文明行為總體表現良好,但部分學生的某些文明行為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得出該技師學院學生校園文明行為仍有待提高。
【關鍵詞】中職院校;學生;校園文明行為
中圖分類號:G40-058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改善,對教育的投資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中職院校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并沒有與時俱進,校園里始終普遍存在著種種不文明行為,部分學生在思想、品德、言行等方面還存在不足,與當代學生應有的素質和修養還有一定的差距[1]。為了解中職院校學生的校園文明行為現狀,本文以濟寧某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為有針對性的采取一系列有效提高學生校園文明行為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學參考價值[2]。
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7年4月19日選取XX技師學院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參考國內外研究現狀,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采取無記名的形式,按照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10個班級,統一發放問卷并逐一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47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6%,問卷內容為: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入校前接受教育情況、家庭居住地、父母的文化程度、學習成績等);2、對文明行為習慣的調查(包括對在教室、食堂、宿舍、圖書館等地點的學生文明行為的調查);3、對文明認識狀況的調查(包括對校內學生語言文明行為的看法和學校所進行的校園文明行為教育的態度);4、對校園文明行為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的調查(包括學生自身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社會因素)
(二)統計學處理
利用Excel 2007錄入數據,運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運用統計描述、秩和檢驗等常見統計方法,對所收集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
結果
一、基本信息
調查對象年齡為14~20歲,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6~17歲,占76.36%。其中男生346人,占72.38%,女生132人,占27.62%。74.06%的學生入校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僅為初中,且來自城市的學生為117人,占24.48%,來自鄉鎮的學生為361人,占75.52%。父母的學歷情況為小學及以下、初中或技校這兩個程度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父親為69.03%,母親為77.19%。學生成績在較好及以上172人,占35.98%,較差及以下占16.74%。
二、對文明行為習慣的調查
(一)對在教室、宿舍和圖書館文明行為習慣的調查
在教室:13.81%的學生經常亂丟生活垃圾,14.64%的學生經常在桌椅上涂鴉,34.31%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使用手機,16.95%的學生從不在課堂上使用手機;22.18%的學生經常在教室占座。在宿舍:經常在宿舍“擾民”、不按規定時間洗漱、浪費水電資源的學生分別占21.55%、20.50%、22.38%。在圖書館:經常勾畫或破壞圖書的學生占19.67%,從不勾畫或破壞圖書的學生占61.71%。
(二)對食堂文明行為習慣的調查
每次買飯排隊的學生占35.99%,買飯從不排隊的占13.80%,每次能夠自覺回收餐具僅占15.06%,從不自覺回收餐具的卻高達31.38%。
(三)對校園內不文明現象的調查
該校學生吸煙、喝酒、打架等不文明現象的發生率約在20%~30%之間,其中其他不文明現象所占的比重最大,為34.73%,聚眾打牌這一不文明行為所占的比重最小,為19.87%。
三、對文明認識狀況的調查
42.67%的學生會注重與人交談時的音量或語調,僅8.38%的學生不注重與人交談時的音量或語調;57.53%的學生會注重在自習時保持安靜,且在語言文明和校園文明教育方面,學生的不重視程度為13.39%和15.48%。
四、對學生校園文明行為影響因素的調查
(一)對亂丟生活垃圾行為影響因素的調查
性別、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學生在亂丟生活垃圾這一行為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得出),說明不同的性別、父母文化程度會對這一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對在桌椅上“涂鴉”這一行為影響因素的調查
性別、居住地不同的學生在桌椅“涂鴉”這一行為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不同的性別、居住地會對這一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對勾畫或破壞圖書行為影響因素的調查
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在勾畫或破壞圖書這一行為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學習成績不同會對這一行為產生不同影響。
(四)對學生校園文明行為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的調查
調查得出學生校園文明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學生自身因素(占56.28%)、學校因素(占36.61%)、家庭因素(占38.49%)、社會因素(占46.44%)等密切相關,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討論
學校本是一個教書傳技育人的地方。而倡導優雅言行,建設文明環境,營造和諧氛圍,提高文化素養,乃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4]。雖然相較于云南某技術學院的調查結果(校園內不講公共衛生,亂丟廢棄物占81%;長明燈、長流水,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占40%;夜間就寢不按時占52%等)[5],本次對濟寧XX學院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該學校學生的校園文明行為總體表現良好,但還存在著請多的不和諧、不文明現象,離我們所要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endprint
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學生在文明行為習慣上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自制力差,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比例高。經常在宿舍“擾民”、不按規定時間洗漱、浪費水電、勾畫破壞、吸煙、喝酒、打架等現象嚴重,越來越趨于低齡化,有盲目從眾的心理。
二、學生對校園文明的認知狀況
部分同學還是對校園文明建設和校園文明行為有一定的認知程度,但總體比例偏低。
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部分學生對校園文明行為無明確概念,沒有以高要求自覺規范自己。
(二)部分學生缺乏道德自律,知行分離[6]。
(三)經調查顯示:性別、學生成績也是校園文明行為的影響因素。
二、學校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相應的嚴格有制約性的規章制度,即使有教育制度,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在規范、指導學生文明行為中應起的作用[7]。
三、家庭教育存在缺陷、誤區
(一)家長沒有起到良好的表率和帶頭作用,沒有成為孩子學習和效仿的正面榜樣。
(二)父母的過分溺愛,孩子慢慢形成了“自我為中心”,肆意妄為,完全沒有文明行為和文明意識的概念,更無從做起。
(三)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會對子女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經調查顯示,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與學生的校園文明行為成正比關系。
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引入,所產生的新觀念、新文化,新思想給當代學生帶來很大的沖擊,并且學生明辨是非能力較弱,很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丟掉當代學生應有的素質和修養[8]。
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的整改建議
一、從學生角度:注重學生自身(尤其男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不僅要加強自律,時時刻刻以高要求規范自己,還有監督和制止其他不文明行為。
二、從學校和家庭角度:學校積極開展專題講座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校園文明的宣傳教育,將“德育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老師言傳身教,充分發揮老師是德育育人的先行者作用;并且建立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對校園不文明行為建立相應的懲罰措施[9]。而家庭中充分發揮父母的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通過生活中自己對文明行為的嚴格要求來影響子女的行為,同時對子女的不文明行為給予正確引導及糾正。
三、從社會角度:嚴厲懲處社會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凈化社會風氣,建立和諧的社會大環境,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是一致的。
總之,本文通過對XX院校學生的校園文明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從學生自身、學校和家庭、社會等幾方面提出了對校園不文明行為整改的一些可行性建議,相信整改后的XX校園文明行為定然會煥然一新,同時為提高中職院校的校園文明行為上一個臺階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使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跟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紅.高職學院學生文明行為教育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9.
[2]梁嘉莉.中學生禮儀素養發展及其教育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D].廣州大學,2016.
[3]宋正富.大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原因及對策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6(3):160-163.
[4]高佩.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禮儀素養與禮儀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D].揚州大學,2011.
[5]陸夫,周楠.當代技工院校學生文明素養現狀調查研究報告[J].職業教育,2014,5(11):44-47.
[6]趙莉.大學生禮儀修養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N].赤峰學院學報,2015,16(6):236-238.
[7]王守貴,苪景,柯先明,等. 某市580名公立醫院員工滿意度現況調查 [J]. 黑龍江醫學,2013,6(37):510-514.
[8]范文佳.云南省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不文明行為及矯正研究[D].大理學院,2015.
[9]肖國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N].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16(5):7-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