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寧
[摘 要]在“雙創”時代,就業率相對較高的學校如何找準眾創空間的定位,吸引學生關注創新創業,發揮眾創空間的作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為眾創空間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高校眾創空間的功能定位出發,結合國內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模式和實施路徑,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分析高就業率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必要性,探索其功能定位和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就業率院校;眾創空間;必要性;功能定位;建設路徑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不斷推進,大學生創業逐漸成為趨勢,僅過去一年大學畢業生中約有20.4萬人選擇了創業,高校眾創空間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主陣地,在項目孵化和人才培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眾創空間的綱領性文件《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對高校眾創空間建設進行全面部署。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發展不僅能拉動學生創業和就業,還能解決創業教育的模式化、同質化與學生需求的多元化之間的問題。但是,針對就業率相對較高的學校,如何找準眾創空間的定位,吸納在校生進行創業,發揮眾創空間的培育轉化作用成為此類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重難點工作之一。
一、高校眾創空間的功能定位
《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校眾創空間是以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為宗旨,推進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涵蓋了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立健全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加強創業培訓、整合發展就業創業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公共服務和資金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意見》中對高校眾創空間的定位可總結為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資源整合及服務。
1.人才培養
作為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New Venture Creation)給出了創業的定義: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結合運氣的行為方式,它為運氣帶來的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由此看出,創業對創業者來說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創業者發現機會并進行一系列的活動實現其潛在價值最終實現自我的過程。高校眾創空間具有專業的咨詢師和多種的社會資源,通過設立創新創業課程和專門的服務機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指導和平臺,開發和提高青年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使其成為創新型人才,既可以為自己搭建就業平臺,也可以為別人提供就業機會。
2.科研成果轉化
我國一直在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僅2016年研發經費投入就超過1.5萬億元,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科研經費投入國。但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很低,目前不足30%,發達國家已經接近70%。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現狀折射出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高校眾創空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和應用化,在與市場對接的過程中,實現科研成果效益的最大化。在科技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下,高校眾創空間將會推出更適合實體經濟發展的科研成果,并轉化出高附加值的產品。
3.資源整合及服務
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相對來說,高校的創業項目死亡率高,成功率低。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創業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專業知識不足、缺乏創業平臺、缺乏創業資源。高校眾創空間作為高校與市場對接的平臺,儲備了大量的專業導師、項目經驗、創業資源,同時可以實現跨學歷層次、跨專業、跨年級組隊,構建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專業配備科學、人員結構合理的創業團隊。
二、國內高校眾創空間發展模式和實施路徑
目前,國內高校對眾創空間的定位是活動聚合、培訓輔導、創客孵化、綜合創客服務體系。北京大學重點打造創業平臺。以推動創新思維教育和創業經驗分享為宗旨成立了北大創業訓練營,提供創業教育、創業研究、創業孵化、投資基金四位一體的創業服務。清華大學注重思維能力培養。x-空間(Tsinghua x-lab)旨在挖掘和培養新型創意創新創業人才,搭建人才成長的教育平臺,幫助學生學習創意創新創業的知識、技能和理念,造就新一代的創新型人才。中國人民大學實行階梯化的項目培養方案。眾創空間通過一期實訓空間、二期培育空間、三期孵化空間,實行階梯化的培育和孵化,為創新創業團隊搭建對接和交流的平臺、提供辦公場所及幫扶指導。同濟大學的Fab Lab O、溫州大學創客空間等發展模式均不相同。天津市整合優勢資源。為了加強天津高校眾創空間的互補互通,整合共享高校創新創業要素資源,更好地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于2015年成立了高校眾創空間聯盟,包括南開大學璣瑛青年創新公社、天津大學“搭伙”眾創空間等。
由于各高校眾創空間的創建背景、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高就業率院校應結合自身特色和需求,找準定位,發揮作用。
三、高就業率院校眾創空間建設的必要性
高就業率院校進行創新創業現狀和需求分析,找準功能定位,探索合適的發展模式和實施路徑,從而實現創新創業交流平臺的合理建設,促進高校科研項目的有效轉化,完善創新創業人才的交叉培養機制。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探索高就業率院校的眾創空間建設路徑都具有重要意義。
1.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行壓力增大,高校眾創空間通過優化創業環境、創新經濟模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創造新的供求,創造社會價值,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創業和就業,解決崗位空缺和人員空缺的雙重就業問題。
2.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高就業率
院校學生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培養,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建設眾創空間,搭建有利于培養創造性意識和能力的環境氛圍,才能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出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
3.提高學生綜合素質endprint
建設眾創空間不僅能推動創業,還能帶動就業。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了創新思維和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更好地就業。
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進行調研。結果顯示,82.5%的學生對創新創業感興趣,96%學生認為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有必要。因此,高就業率院校的眾創空間建設路徑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高就業率院校眾創空間建設路徑
《2016中國創新創業報告》“雙創”不只是一個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思想解放、一次價值取向的改變。因此,高校眾創空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本文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闡釋高就業率院校眾創空間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
1.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推動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建設
學校位于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華北創業中心,天津“五大機遇”疊加和“三區一基地”建設,同時民航業尤其是通航領域保持高速發展,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和資源。眾創空間可發揮地緣優勢,充分利用創業資源,深化融資服務;同時結合行業優勢和學科優勢,著眼于民航領域,以學校專業建設為依托,挖掘特色學科專業,鼓勵專業創業,既能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又能發揮創業優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強化學科基礎,引領同類院校,解決科研水平和持續發展能力不高的問題。
2.轉變思維導向實現教育創新探索常態化的眾創空間建設
創業是一種實踐,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新的思維模式和創業的能力,將創新創業思維融入教學實踐,使學生掌握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創業的同時可以促進就業,為畢業生提供創業和就業的雙向選擇。將眾創空間建設融入日常的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創業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成長為創新創業型人才。
3.整合校內資源發揮協同作用實現大格局的眾創空間建設
眾創空間涉及創客服務、項目孵化、培訓輔導、學生活動等,覆蓋了科技處、教務處、校團委、孵化機構等多個單位的工作,實現多個部門的協同聯動,可以充分利用場地、科研、行業、企業的資源,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社團入手,整合校內科技類的學生組織,以學生科技聯盟的形式與眾創空間形成多方聯動。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協同作用使眾創空間在學生中形成影響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潛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Z].2015-03-11.
[2]高校“互聯網+”眾創空間構建淺析——以湖北工業大學“綠盟”眾創空間為例空間的專業化發展,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就業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