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錦
摘要:研究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敏感,對于提升教學的時代感與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教學敏感在形態上具有復合性、中介性、雙歧性、實踐性等特征,并對教師、學生、課程有較高的價值效應,受教師、學生、學校、技術等因素影響;在生成途徑上主要有以教師自我反思為主的內生途徑、以學生學習問題為主的外生途徑、以學校教學管理為主的專業交叉途徑等。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敏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10-0045-05
新媒體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始逐漸融為一體,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等網絡新媒體建設”。按照中央要求,順應新媒體發展,探討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敏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時代感與有效性。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主要內涵和形態特征
“敏感”本屬于生物學概念,是指“生物體或其一部分對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1]。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敏感的外延與內涵不斷變化。有研究認為,教師的教學敏感體現為教師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教育事件等蘊含的教育價值所具有的敏銳的感知和辨別的能力[2]。
按照這一表述,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主要內涵是指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對新媒體造成的教學對象變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變革等有著較強的感知、辨別、適應、運用能力。其中,教學對象變化主要表現為新媒體時代學生的知識信息接受開始出現碎片化傾向,不愿意接受理論性、長篇幅的知識內容;教學內容更新指學生對新媒體平臺內容的關注,要求教師及時將相關內容納入教學中來,以增強對新媒體內容的指導性;教學方法變革強調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運用新媒體平臺的教學,增強教學吸引力與教學活躍度。
與一般的教師教學敏感具有個體差異性、思維動態性、認知直覺性等特征相比,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敏感具有復合性、中介性、雙歧性、實踐性等形態特征。
復合性,是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將對教學內容的敏感與對媒體技術的敏感合二為一。一般而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都能夠按照中央的最新要求以及國內外時事政治的發展,敏銳及時地捕捉到教學內容的變化,并納入課堂教學內容體系之中。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的內容體系與媒體的內容體系之間,特別是與新媒體內容體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接受的教學內容,與其在課堂外通過媒體了解的信息內容會有所不同,甚至出現對立。故此,教師應該敏感地意識到新媒體所形成的信息內容體系對課堂教學造成的干擾,并有針對性地將新媒體信息內容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避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混亂。
中介性,可以理解為教師通過教學敏感,意識到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的沖擊,并采取各種措施與方法鞏固并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比如,新媒體環境下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其思維的活躍性與表達的積極性,將因其接受了更多更新的新媒體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增加,這對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更習慣于通過網絡、手機的瀏覽獲得知識信息內容,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書本閱讀、教師講解有較大的區別,教師如果不能通過教學敏感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可能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中介性強調的是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造成的客觀影響,要求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趨利避害,化被動為主動,在堅持教育目標的前提下,調整教育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效果提升。
雙歧性,指面對新媒體帶來的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與沖擊,教師存在積極與消極兩種不同性質的應對措施。有的教師基于新媒體發展態勢以及教學要求,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敏銳意識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并善于在教學中將思想政治理論與新媒體內容結合起來,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調動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善于開設網頁、博客、微博、微信為學生解決思想政治困惑,傳遞正能量。而有的教師受年齡、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雖然意識到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造成了沖擊,但無力應對,既不會采用新媒體技術改善課堂教學方式,也不會采納新媒體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甚至不會使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消極被動的態度與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新媒體陣地的失守。
實踐性,指的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因新媒體影響而生成的課堂教學敏感,僅為生理心理層面上的一種體會,其生成的源頭在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問題,其最終的歸宿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來自實踐,歸于實踐。強調教師既要結合實踐教學的需要,以問題為導向,認真分析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造成的影響,并制定相應的對策,組織實施各種類型的新媒體環境下的教研教改活動,提升教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素質,又要在新媒體環境的實踐鍛煉中,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標,以適應新媒體環境為出發點,檢驗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并通過實踐反饋的結果,不斷調整,邊學、邊試、邊改,最終達到創造性運用新媒體實現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價值效用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價值效用,主要在于通過教師適應并掌握新媒體的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質能力,提升課程的教學有效性。
(一)引導教師提升新媒體教學水平
新媒體指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繼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它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3]。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敏銳意識到新媒體對課堂教學帶來的沖擊之后,應通過自學與培訓等多種方式,深刻認識新媒體不僅僅是一種教學信息化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著根本性影響的新的教學環境。教師不僅要掌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方法,使教師的教學認知與學生同步,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應對新媒體環境下多種信息渠道來源帶來的即時、海量信息對于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地位造成的沖擊,通過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新媒體化進行回應,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新媒體教學水平。endprint
(二)增強學生新媒體媒介素質能力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敏感激發之后,教師新媒體教學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指向,是要增加學生新媒體的媒介素質能力。媒介素質是指通過教育引導與自我構建建立起來的利用媒體為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服務的知識能力結構。國外的媒介素質教育具有較為悠久、豐富的歷史,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媒介素質教育。當前,以網絡、手機等類型,微博、微信等平臺形成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不僅僅是信息速度與數量的變化,更是信息內容的變化。由于缺少把關,每個人都是一個新媒體,信息內容更為繁雜,不同觀點彼此交錯,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養成階段的大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困擾。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敏銳地意識到只有培養學生具備涵蓋認知能力、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在內的新媒體素質,才能使其思想意識形態健康發展。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
新媒體使得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到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課堂灌輸,而是應該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比如,有的教師意識到新媒體的自媒體性質,在課程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以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新媒體自學,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有的教師敏銳意識到新媒體的社區化媒體特征可以與教學結合起來,采用共生互助教育生態理論,讓學生通過新媒體互助小組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專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協同度;還有的教師注意到了新媒體內容的建構性,在課程內容開發的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引導學生按照教學內容開發形式各異的新媒體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也有的教師充分利用新媒體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任務布置,強調自我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影響因素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激發,既受到自身因素影響,也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既有人為因素影響,更有技術因素影響。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因素
敏感雖然需要有外在的刺激物,但是,感知的先后以及感知的程度都與自我有關。具體而言,是與個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緊密相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應該在知識結構中敏銳感知到媒體的發展與人、社會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聯,如馬克思認為媒體“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無處不在的喉舌[4]”;毛澤東認為“報紙這個東西是反映和指導政治經濟工作的一種武器[5]”;習近平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6]。新媒體的發展將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為復雜的情況,不了解新媒體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從能力結構來看,不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高職院校其他專業課,教師以新媒體為平臺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方法,都是時代對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學生因素
不同年代的人,對媒體的使用有著截然不同的對象。“80后”被認為是電視的一代,“90后”被認為是網絡的一代,而“00后”完全就是手機的一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年齡代溝,使得教師與學生對媒體的了解掌握程度完全不同。在新媒體使用方面,有的高職院校教師不僅不習慣甚至不屑于使用新媒體,而學生中新媒體的使用程度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可以說高職院校教師完全落后于學生。而不同媒體的使用也會形成不同的亞文化,甚至影響到對教育的理解接受程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就必須在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的同時,更好地學會使用新媒體。既要通過新媒體使思想政治理論的表達更為符合學生的理解接受習慣,如更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也要針對新媒體平臺上的一些“負能量”內容,結合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降低并盡量避免使學生受到不良誘導。
(三)學校因素
學生因素對于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影響屬于一種軟性影響,最多影響到教師在學生中的口碑;而學校因素則是一種硬性影響,學??梢酝ㄟ^教改項目、精品課程、職稱評聘等多種方式與手段,使教師在外部壓力之下激發出采用新媒體改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敏感。當前,不少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意識到新媒體運用的重要性,強調不僅要采用新媒體技術推進教學技術的提升,更應該注重新媒體內容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并積極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多措并舉地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培訓培養。學校的正面引導能夠使教師自我激發出課堂教學敏感,獲得一種認同感,并與學校工作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將教學敏感轉化為教學能力。
(四)技術因素
不論從內容來看還是從技術來看,將新媒體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起來,是思政課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與使命。但新媒體的發展始終處于一種突飛猛進的態勢之中。從目前來看,由技術引發的媒體形態裂變似乎看不到終點,因此,思政課教師對新媒體課堂教學技能的掌握程度就成為影響教學敏感的一種重要因素。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基于新媒體的課堂敏感,在追蹤新媒體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分注重技術的新穎程度,因為技術畢竟有一個成熟的時間,而是應該樹立一種意識,意識到新媒體會給學生的思想教育帶來全面綜合的影響,意識到只有結合新媒體才能牢牢掌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動權。
四、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的生成途徑
從教學敏感的影響因素來看,可以認為,教學敏感的生成途徑主要有以教師自我反思為主的內生途徑、以學生學習問題為主的外生途徑、以學校教學管理為主的專業交叉途徑。
(一)以教師自我反思為主的內生途徑
教學敏感與教學反思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教學敏感的激發有不少是由于教師對自我教學能力反思而獲得的。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學生,肩負黨和國家的重任,對于自我新媒體使用能力、運用新媒體實施教學的能力等等,都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思。endprint
在反思的時機上,既可以是事前的反思,即在采用新媒體教學之前對采用之后教學效果的判斷與預估;也可以是事中的反思,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媒體能夠解決那些教學問題;還可以是事后的反思,即對采用新媒體教學之后,教學效果與預期之間存在差距的原因進行反思。在反思的層次上,既可以是技術、方法層面上的反思,即新媒體技術如何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融合;也可以是理念、原理層面上的反思,即新媒體傳播理論如何更好地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原理相融合。
這種反思的所得,會激發教師進一步使自身的教學與新媒體融合起來,積極采用新媒體平臺擴大教學時間、空間覆蓋面,利用新媒體高效的互動交流模式更為及時地解答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內生途徑主要基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自我責任認知,教師責任感強,敏感度就高,兩者有著正比的關系。
(二)以學生學習問題為主的外生途徑
問題刺激也是激發教學敏感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內外,由于自身存在的新媒體素質不高等原因,面對學生基于新媒體平臺上內容而提出的思想道德困惑問題,面對學生在新媒體背景下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要求、新期待,會由外而內地審視自我的新媒體教學能力。教師會調整自我的專業發展,依據問題導向原則,認真分析學生學習問題存在原因,并與同事、學校商量解決問題的對策,努力通過自我學習與外出培訓等方式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外生途徑主要取決于外部問題與壓力的嚴重程度,問題越多,壓力越大,敏感度就越高。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在面對新媒體背景下課堂教學問題時,要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價值與意義,積極應對并加以解決,不能消極回避。要認識到問題的導向價值,注意到新媒體帶來的學生思想道德困惑,雖然也可以通過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加以解決,但更為有效的方式還是應通過新媒體這個與學生學習生活已經密不可分的媒體類型,才能使問題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要認識問題的激勵價值,將新媒體帶來的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問題看做是對自我教學能力的挑戰,并積極應戰。要運用問題的組織價值,通過問題將新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將學生困惑與教師教育聯系起來。要利用問題的評價功能,將解決新媒體背景下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困惑作為新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力與水平評價參照物,激發教師的能力提升。
(三)以學校教學管理為主的專業交叉途徑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敏感是一種教學專業能力與媒體發展技術之間的交叉。在教師看來,正是由于看到新媒體技術使用能力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課堂教學效果,才敏感地意識到要將兩者結合起來。通過專業交叉培養教學敏感,可以是教師自我的一種教學專業能力與媒體技術能力之間的交叉,也可以是教師與新媒體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的一種交叉。前一種交叉產生的效果可能較小,而后一種由于是兩種專業的交叉,并且可能受到學校的鼓勵,所產生的效果將較為顯著,在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新媒體素質的過程中,也將提升他們新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把控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管理要及時適應新媒體發展變化,按照中央的要求、學生的需求以及教師的意愿,組織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新媒體技術領域專業人員的交叉學習,安排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接受新媒體技術培訓,對思政課教師的新媒體教學能力水平進行測試,組織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公開課,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研教改活動,并在教師績效考核上確定相應的指標,通過此類措施,保持并強化教師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敏感性與敏銳度。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3857.
[2]景韻.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3]郭明飛,楊磊.新媒體傳播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及對策[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6(3):28-3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87.
[5]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15.
[6]李斌,霍小光.習近平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6-02-19.
Analysis of Sensitivity o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of IP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ew Media
YI Jin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32,China)
Abstract: Stud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ity o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IP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ew Media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sense of contemporaneity and effectiveness. IP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intermediarity, two-prong and practice. Influenced by teachers, students, colleges and technology, IPT lays a higher value effect on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courses. It's mainly generated from an interior approach based on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an exterior on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blem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cross based on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ollege.
Key words: new media;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IPT);sensitivity on teachi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