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典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教師不懈的追求。追求效率要立足于實際,不能盲目跟風。當前農村中學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出現了缺乏效率的現象與此有關,如課堂活動的異化;課堂討論的異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成了多媒體展示會等。因此作為農村中學要從自身的情況,特別是學生的情況出發去考慮。在教學中要立足于農村學生的特點,如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視野狹窄,主動性不夠去想辦法、做文章。
關鍵詞:農村中學;政治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3-00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53
一、當前農村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缺乏效率的一些表現
1.課堂教學活動的異化。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學中十分強調學生的參與和活動,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但在活動中也流露出一些浮躁、形式化的傾向,為了“活動”而“活動”,設計的活動并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需要,貫徹教學的目標,只是擺“花樣”。教師、學生投入精力很多,熱熱鬧鬧的一堂課下來,學生卻不知學了什么,談何有效。
2.課堂討論的異化。課堂討論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表現。新課程改革以來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已成為一種教學時尚,是普遍采用的體現合作教學思想的一種教學策略。但農村學生差異較大,學習成績分化嚴重,養成教育不夠,因而課堂討論也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第一、討論時參與度不均,有些學生在按照要求討論;可也有的學生互不傾聽,你說我也說,甚至故意唱反調;有的學生干脆作壁上觀,等著聽答案。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獲得更多的機會,困難學生則多扮演聽眾的角色,未經獨立思考就直接從好學生那里獲取答案和信息,困難學生能從討論中獲得多少呢?這是個未知數。第二、思維活動膚淺,討論時很多學生不是真正的思考,還是習慣于在教材中找,答案的組織照搬教材,有自己見解的很少,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頭腦風暴”。這樣的討論效率何在呢?
3.教學手段多樣化成了多媒體展示會。隨著國家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農村中學近年來硬件也在改善,學校建了多媒體教室,教師與學生一樣都對此充滿新鮮感,積極使用。但有時也出現了多媒體的濫用,一節課不停地展示動畫、視頻、幻燈、音樂等。過多的演示使教師的講授成了點綴,學生的思考成了插曲。教師可以不寫一個字,變成了機器的操縱者,學生變成了觀眾。教學容量大幅增加,留給學生的時間相對減少,“人灌”變成了“機灌”。不但沒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反而成了教學的干擾源,弱化了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影響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是一種效率浪費。
二、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和實踐
關注學情,因材施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我們農村中學學生的總體情況與城市學生存在許多不同:由于現行招生政策和教育不均衡,留在農村中學的學生,都是經過省、市、縣城各類學校篩選后剩下的,他們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與城市學生是有很大差異的。因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必須突出這一點,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農村中學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弱的特點。新課程強調三維目標的統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是教學促進學生發展,進而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內在機制。思想政治課追求“知—信—行”,了解知道了,我們才能信任它,才能在行動上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就是“知”的部分。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同時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托。我們農村中學在保證三維目標的同時,首先還是要抓好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
第一,對基本知識的處理要講清它的來龍去脈,溫故知新。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知識。農村中學學生的這種知識背景很多時候被自己隱藏,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喚醒。特別是在高一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與初中知識的鏈接。比如我在處理《經濟生活》中“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的收入分配方式”時,都從初中所學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著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結論: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方式等。
第二,加強對閱讀、分析、整理、歸納等基本能力的訓練。這些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有時發現有些同學甚至連通讀課文都沒有做到,而我們政治課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引用大量的材料,要求學生分析處理。因此我們有時也需要像語文老師一樣,在處理一段材料時先要求學生去歸納它的中心,再去處理問題;對課前的預習要布置明確的任務。這些訓練要長期堅持,直到學生能養成習慣,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做好準備。
2.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由于城鄉差距,農村生活相對封閉,青少年學生自身認知特點,對身邊的事不關注,而我們政治課又特別需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此:
第一,我們在教學中要主動為學生提供機會了解世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在處理《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課時,先在課前收集多份對我國“入世十周年”進行回顧與總結的報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為課堂教學作好鋪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第二,選取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根本原則,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由于農村學生的特點,我們在選取材料時要特別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農村中學學生我們可以更多選取與“三農”有關的材料,比如我在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時,有很多材料可供選擇,如現在的熱門話題,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但對農村學生就不太熟悉。我選擇了“農村從‘拋荒田到現在搶田種的情況”為例說明宏觀調控的有關知識;在談“價格波動影響”時引用棉花價格變化,對棉農種棉的影響。這些都是學生家庭發生的事,自然容易明白。
3.農村學生的主動性不夠。突出表現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不夠。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外面給推一推,而不能等著他的自我醒悟。比如在自主學習時我們可以適當布置一些明確的任務,要求其完成。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我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成員輪流擔當記錄、組內發言和代表發言等任務,保證學生都有事可做,促進其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 楊麗娟. 淺談農村中學政治教學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J]. 新課程, 2017(14):124.
[2] 陳旭遠.新課程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下)[J].福建教育,2003
(7A):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