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珍 鄭林科 田毅
摘 要 自我管理是衡量一個人自我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大學生核心素養之一。當前,大學生存在自我學習缺乏主動性,自我生活能力和自我時間管理缺失,心理健康不足的問題。傳統教育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自我管理培養的缺失,大學生自身正處于角色意識轉型期,網絡時代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是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可以通過改變傳統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教育管理來達成。
關鍵詞 大學生 核心素養 自我管理
作者簡介:付珍,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鄭林科,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田毅,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17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刮起了的一股“核心素養”養成的熱潮,這是對“教育應該培養怎樣的人”作出的回答。核心素養的提出和研究,都與本國的教育現狀,國情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經過中國知網查詢,可知最早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是由國際經合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隨后許多的學者對核心素養進行了研究。自我管理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是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是自我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大學生除了在接受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的管理外,自己也應該學會加強自身的管理。“素養”我們可以認為是各種素質如能力,品質等的養成過程,是通過后天的方式養成的。我們就可以知道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是在后天的發展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那么現如今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如何?又出現了哪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什么引發了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一、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養成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學習管理缺乏主動性
高中時期,高考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向標,學生的學習大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嚴厲管教下完成的,他們采取了強制的方式來管理和教育學生,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一種自我探索的能力,一味地等著從老師那里或者同學的幫助下完成學習任務。很少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來對待,卻把學習看成了一種壓力。當他們都通過高考這個途徑來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掙脫了家長的束縛和逃離了老師的苦口婆心。在這樣一個自己充滿了向往的地方里,卻沒有往日的學習氛圍,缺少了那種競爭的精神,使得他們感到迷茫和無助,這是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面臨的普遍心理。久而久之,一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了厭學的心理,導致許多課程掛科的行為,最后出現了重修或休學。
(二)自我生活管理能力缺失
在進入大學之前,中國的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只注重分數和成績,常常對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自我生活管理能力的關注度不高,因此,在大學就出現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學生。家長過分的疼愛自己的孩子,給與他們過分的保護,體現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使他們養成了依賴的心理。認為任何事都有父母和老師來管理,從而使他們在學校里出現問題便不知所措,如不知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不會合理計劃自己的花銷;不敢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選擇;不能很好的處理他們與室友間的問題與矛盾等等,總而言之,離開了老師和父母呵護的環境,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三)自我時間管理能力缺失
歌德說過“善于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有充裕的時間”,面對大量的課余時間,大學生卻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這個問題反映了當前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較差的普遍現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標準的多重性,以及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往往讓大學生不知該選擇哪條合適的路徑去發展自己。于是就出現我們看到的大學生都奔波于考證、各種社團、各種社會活動中,而很少停下腳步冷靜的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忙忙碌碌之后留給自己更多的是一種迷茫與無助的感覺。
(四) 自我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不足
健康的心理狀況對于大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和生活以及社交更加嚴重的將會影響學生的生命健康,無法實現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例如無法很好的融入班集體的生活中;遇到負面情緒也無法進行合理地調控;不能及時運用有效的方式來化解同學間的矛盾;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壓力和挫折時,無法正確對待和認識這些壓力和挫折等等都是嚴重影響自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成因
(一) 傳統的學校教育對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缺失
在傳統的教育發展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在初等教育階段,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取老師的話,服從老師安排的一切教學活動,然而把那種“有個性”的進行自我管理的學生的活動認為是不服從教學安排的行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積極探索知識的能力,便體現不出教學活動過程是一種雙向活動過程。
(二)家庭教育對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從孩子家庭的教育中慢慢體現出來了。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縱容和溺愛孩子。在時間管理方面,家長總是替孩子他們安排時間去上輔導班,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等等,因此,很難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獨立的時間觀念,使得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對于自己時間的安排變得毫無主見。在金錢管理方面,作為孩子的家長對于孩子管理金錢,一方面是管得過死,不給孩子一點支配權;另一方面放任自由,不加以管制,造成了任意揮霍的行為現象。
(三)大學生自身角色的發展正處于“轉型期”
大學階段青年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和完善,但他們的思想認識、處世方法、心理水平還略帶一些“青澀”和“不穩重”。從中學到大學,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變了,也就是說自己的社會角色變了,隨之而來的社會期望也會增高。“有人曾用魯迅先生的四部文集來形象的解釋大學生角色的認識和轉變,大一《吶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大二《傷逝》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大三《彷徨》,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狀態,大四《朝花夕拾》知道自己知道,經歷了探究與坎坷,終于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擁有多大能力。”因此,對于自身角色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我管理的效能,即自我管理對于大學生這樣一個處在自身角色轉型時期的群體而言,自身就存在一些困難。endprint
(四)網絡時代的發展對于自我管理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 一方面已極大的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娛樂購物等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另一方面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在課堂上出現了一種低頭族的現象,課上的抬頭率越來越低,嚴重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還有一部分學生往往沒有時間觀念,總是通宵達旦的沉迷于網絡游戲,使自己深深的陷入了虛擬戰場里無法逃脫出來,這些學生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是完全被網絡科技所異化。
三、大學生自我管理養成的途徑
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自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根據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養成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對于自我管理的目標進行制定,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和教學觀念
首先是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在過去的教學環節中,沒有充分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嚴重缺乏自我管理意識和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使其教學結果在學生身上難以體現出來。因此,作為高校必須轉變這種教學模式,做到一切為了學生,這是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首要前提,也是高校從事學生管理活動的基礎,更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老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良好結合,從而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得到更好的自我發展。
其次,在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方面,學校應該起到的是更好的監督和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去充分的管理自己,學校可以適當成立一些例如自管會這樣的一些社團,所有的職務都讓學生來擔任。這樣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的激發起學生的工作熱情,也能更好的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對于學校來說,也是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好的舞臺。
最后,作為學校,應該對大學生相關自我管理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輔導,以擴充對于自我管理的認知度。比如:學生可以借助圖書館這個平臺來查閱相關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識來豐富自己;通過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將自我管理的知識付諸到實際行動過程中,這樣反過來也可以進一步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通過向其他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好的師兄師姐請教并交流經驗等等一系列的方式,來提升自我管理意識。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通過教授一些方式方法,大學生自我認知意識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第一,讓學生認真掌握自我管理的概念;第二,讓學生著重了解自我管理的科學性,在認知自己和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認真掌握這些自我管理的技巧,才能在社會發展中保證自己順歷史潮流而上,順利實現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增強大學生自我獨立意識
作為父母應該適當的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理念轉化為以尊重為家庭的教育原則,實施自由民主式的教養方式。對子女不要施加過大的壓力,也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和承包孩子一切。從小培養孩子承擔主動承擔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兒,如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能夠在完成這些事情當中充分發揮自己作為主人翁的意識,才能增強子女獨立自主的意識。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勇氣改變你能改變的,平靜地接受你改變不了的”,對于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我們不可以改變的,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作為大學生必須具備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能力,學校必須以這一目標為出發點來培養他們。對于剛入學的大一新生而言,很多學生在中學期間都是在班級,甚至年級的排名前列的。因此,在進入大學校園后還是抱著這種名列前茅的心態,在遇到事情時,就開始盲目自信和毫無危機感。因此,在新生入校時就應對其開展心理問題的摸排,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定期地進行單獨輔導或適時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通過學校開展的各式各樣的活動,使他們在這些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便能很好的去接納別人,學會嚴以律己和寬以待人。能夠包容自身不能改變的,利用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的地方,給予他人更多的愛。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面對現實,不斷地走向理想的彼岸。
(四)加強網絡教育管理
由于網絡自身具有的特點,其本身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說,其思想還處于不穩定時期,自我缺乏辨識能力,很容易受到這種網絡潮流的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加強網絡時代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道德自主性和網絡素養,讓學生做到文明上網,樹立良好的網絡觀。比如開展關于網絡安全教育主題班會;組織同學們觀看網絡安全教育宣傳片;或者通過組織一次關于網絡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等等方式方法,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利用網絡快捷,開放等特點,來開拓自己的視野,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沈蓓.淺談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探討.科教文匯.2015(10).
[2]李鶴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宋德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肖冬梅馬.幸福能力及其培育.湖南大學.2013.
[5]郭立.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對策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11).
[6]周丹丹.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經濟管理者.20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