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山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用理解之心、寬容之心、智慧之心使后進生“為心所動”,而關愛、尊重和鼓勵則能使后進生“為情所動”。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關愛;尊重;鼓勵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3-01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103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為什么我三番五次地教育他們,他們卻還是老樣子呢?”“為什么干壞事的總是他們?”“為什么不寫作業的又是他們?”這里的“他們”是指那些所謂的后進生。后進生,是指那些不愛學習,自卑心理強,逆反心理重,不遵守紀律,沒有良好習慣,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學生。而大多數后進生的形成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可能是由于社會環境的誤導,家庭教育的失敗,也可能是由于學校教育的失誤。一個孩子,在一個班級里他只是其中的一員,但在一個家庭里,他就是這個家庭的未來。因而作為老師,教育并改變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師要用理解之心、寬容之心、智慧之心使其得到關愛、尊重和鼓勵,使之“為心所動”!
一、關愛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責任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后進生由于經常受到同學或部分老師的歧視,他們個性壓抑,心理脆弱,學習中缺少自信,最需要有人用真誠的愛去修復他們心靈的創傷,去溫暖他們那顆冷卻的心。那個人就是老師。
教育是一門藝術。俗話說:人管人氣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人文關懷管到魂。老師要放下架子,始終保持一顆童心,與學生打成一片,這種看似降低身份的愛,實則博大寬廣。學生是最天真,最純情,最容易被感化的,只要老師真心付出,即使再不聽話的學生終有一天也會“為情所動”,有所改變。
二、尊重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人的自尊心。”面對后進生,我們老師一定要做到:
一要尊重差異,耐心引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正如世界萬物的多樣性一樣。作為教師不僅要尊重差異,還要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后進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正如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說:“把原來不懂講禮貌的,教成文明誠信有禮貌的;把原來不遵守紀律的,教成遵紀守法懂規矩的;把各科不及格的,教成至少有一科及格的;把原來愛打架的,教成不打架的等等,也就算教好了。”教育不是教給學生分數,而是教會學生成長。教會學生贏得分數,他們將來不一定會贏得人生,但教會學生成長,他們將來一定會贏得分數。
二要尊重人格,耐心塑造。成功的教育是教會學生永遠不要自暴自棄,堅信“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也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老師有時也會在激憤中說出一些傷學生的話:“你真笨!”“你真是無藥可救!”……老師無意中說出的這些話,瞬間會將他內心深處的美好愿望擊的七零八落。所以,老師的一句話可以成全一個學生,也可以毀滅一個學生。可以說一個學生的墮落,有時候恰恰是從我們老師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開始的。其實,學生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幫助,尤其是后進生這種欲望更是強烈,更需要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如果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不注重教育方式,隨意批評指責,過分諷刺挖苦,就會刺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到自卑,學習中退縮,見到老師緊張,甚至會對老師產生憎恨和敵對情緒。
三要尊重錯誤,耐心疏導。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沒有錯誤就沒有失敗,沒有失敗就沒有進步,人生就沒有成長的機會。所以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教師應該耐心傾聽,冷靜應對。尤其對待后進生犯錯時,更應如此,控制好情緒,切忌大聲斥責,行為粗暴,因為后進生犯錯大都由于其自控能力差,或是受到了某種刺激,他們并不都是故意搗亂,況且他們犯錯后,往往會感到慚愧、后悔。老師要會借助后進生犯錯悔過的心理,耐心剖析犯錯之因,愛心滋補受傷之心,細心疏導改正之道,真心體會犯錯之慚愧,將育人育到心。
三、鼓勵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藝術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給以欣賞。”作為老師,我們要學會賞識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對“后進生”老師更要花心思去挖掘并捕捉和利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它成為后進生轉變支點和進步的動力。
一是在學習方面要幫助后進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蓋杰和伯令納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的、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開導,少訓斥;多鼓勵,少發火。卡耐基說:“使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贊美和鼓勵。”對后進生,一句鼓勵和表揚的話勝過十句批評與責備。作業上的好評和課堂上的鼓勵都能使學生激動難忘。為鼓勵學生,在練習中要預設層級,依后進生的學習能力給予展示的機會;在語言評價方面要傳播正能量,如“你太緊張了,再來一次,你一定會答對的。”“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師期待你下一個精彩。”……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是在德育實踐活動方面要幫助后進生找到自信。后進生絕大多數在學習上后進,但在其他方面是先進的,因此可以通過開展各類集體活動給予他們展示的機會,如后進生在勞動時不怕臟不怕累;運動會上灑脫英姿;藝術節上吹拉彈唱等等。他們的“閃光點”很微弱,需要老師用“心”去看它,捕捉它,使這微弱的“閃光點”擴大成“閃光面”,從而使后進生樹立信心,追求進步。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它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項“慢”事業,需要教師靜靜的陪伴,耐心的引導,切不能夠拔苗助長。后進生的轉化更是如此,需要老師們有足夠的決心、信心和耐心,還需要老師有持之以恒的愛心。
參考文獻:
[1] 趙玉華.對后進生輔導轉化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5(6):136.
[2] 王玉華.澆樹澆根 育人育心[C]// 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