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飛
摘 要:物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然而當今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課堂教學多數是教師講、學生聽,熱衷于重復機械操練為主的題海戰術,以致學生發現不了問題,更不會提出問題,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物理;課堂創新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成功地創設問題情景,引起學生有效的認知沖突與碰撞,讓學生形成學習動機,主動地提出疑問,進而想解答疑問,就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所以,教師首先必須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和特點,然后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學生好奇或懷疑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成長時期,學習情緒容易波動,學習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如果課堂上問題的情景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注意,就能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可以用實驗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驗的設計要依據教學內容,直觀、醒目、新穎。如在八年級上冊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結合課本彩圖,教師可把兩塊平面鏡互成直角放置,在前面放置一個小泥人,結果有多個像出現,馬上就引起了學生新奇的感覺。認知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注意力的強弱,因此,在教學中經常利用“環境的創設”“提問的設計”以及“課外知識的穿插”等手段,引發學生好奇,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保持長時間的興奮狀態,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標初中物理教學過程強調:觀察、實驗、探究、運用,因此教學中應突出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決問題能力。我認為教學實踐中,應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記憶能力。
物理知識往往通過對事物的觀察才能獲得,所以必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無論在教學中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操作實驗,都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中的變化,同時還要求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課本中的彩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力的強弱取決于注意力的強弱,在設法引起學生注意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記憶方法。比如,指導學生采用“列表法”“樹狀分支法”等,對所學知識梳理歸類,使知識條理清楚,一目了然,通過對比,便于記憶。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意義主要在于將科學研究領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課堂,可以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樂趣,理解科學思想觀念,在物理科學的世界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是一個重過程,而非結果、重收集數據,而非計算能力培養的過程。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比較,探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參與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對于學生各方面的學習均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雖然幾年來的課改實踐,多數物理教師已經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認識,但也存在較多問題。有的教師比較重視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種種與能力培養的行為關注不夠,忽視了對學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利用等方面能力的培養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比比皆是,這都需要我們對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問題提起足夠的重視。
三、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落實,我們要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進行反思。不僅要從物理教師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新教材特點、課堂教學要注重實驗探究及學生個體發展等各個方面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更要領悟新課標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轉變教育觀念,使教師走進創造性教學的新天地,使學生步入物理科學的新殿堂。
又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能力培養轉變;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和方法”的過程,又是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落實新課標中探究式教學的目標,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領悟物理科學的真諦。在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不再以老師的教為核心展開,而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學來進行,關注學生是否獲得了知識和技能,是否通過物理教學而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師在課上,應選好著力點,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讓學生親自動手,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去探究、去實踐、去摸索,例如:在學摩擦力時提出“生產生活中如果沒有摩擦力將會怎樣?”在學慣性時提出“假如失去慣性世界將怎樣?”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全憑學生細心觀察、搜集資料、生活經驗等平時的積累。而不是像原來的傳統教學那樣,這些問題全部由教師們自己承擔演示的任務,“唱了主角”,而學生則在課堂下成了“觀眾”。這樣的教學模式必須轉變,才能真正鼓勵學生自由想象,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究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創造潛能,開發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的本質是“創新”。注意這種“創新”,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知識面寬,思考問題周密,學習主動性強。學生不僅在學科的學習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還搞了一些科技活動、動手制簡單的演示實驗器材等,學生熱心參與。“創新”應從基礎教育抓起,并落實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上,要不斷總結推廣,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