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鐘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喜悅和樂趣,投入到愉快的學習中去。可是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師授課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形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將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變成了唱歌,這種教學模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喚不起學生的創新熱情。體態律動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相符合,將它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記憶歌詞,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和想象力,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實際運用
前言
音樂教育是一種欣賞教育,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懷著欣喜熱愛的情緒,主動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體態律動是將人的肢體動作和韻律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兩者相互配合。體態律動是小學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學生體驗以及感悟音樂的真諦,促進學生音樂個人修養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促進小學音樂教學任務更完善、更準確的完成。
一、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1.1促使小學音樂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明顯的發展特征,他們天真活潑,在課堂上也表現得很積極,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發展特征,把體態律動融入到小學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將身體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緊密的結合起來,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朝著生動有趣的方向發展,促使學生用心感受音樂所散發的無窮魅力。
1.2實現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輕松愉悅
傳統的小學音樂模式比較單一,整個音樂教學課堂也難以呈現出輕松愉悅的氛圍,而體態律動的運用可以改變這個教學現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身體展現出來,讓小學音樂學習內容變得更加輕松和愉悅,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1.3提升學生展現音樂作品時的感染力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主要以學生的聆聽為主,這不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體態律動教學沒有受到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影響,既注重了對學生聆聽的引導,又伴以肢體動作,充分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讓學生更好的感知音樂作品的韻律變化,體會音樂作品中所展現的情感,實現學生對音樂的真正領悟和感知。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加強律動鋪墊,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師在運用體態律動的時候應該注意鋪墊,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可以加強對體態律動的鋪墊。比如在湘教版六年級音樂教學《撒尼少年跳月來》這首歌曲時,首先我播放撒尼族跳大三弦的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其情其景。然后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跳月的基本舞步進行律動,配上X. X X X X |X X|的節奏練習舞步,邊跳邊講解3/4 2/4變拍子,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時再播放《撒尼少年跳月來》音頻,伴著歌曲,跳著舞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
2.2發散學生音樂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課堂音樂欣賞是學生音樂鑒賞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不僅要仔細聆聽,用感官感受音樂,還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感受音樂的律動,因此加強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學生通過身體與音樂的結合而強化學生對音樂律動的感受能力,促進他們對所學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表現欲望。比如在上《京劇欣賞》這節課時,首先我讓學生踩著音頻播放的鼓點走一圈圓場步,學生們仿佛走進了京劇大舞臺,興致很高;再欣賞一段京劇視頻《蘇三起解》,認識京劇常見的伴奏樂器;然后播放《唱臉譜》,多媒體出示各種各樣的臉譜,講解不同顏色的臉譜表現的人物性格,進而引出京劇中的四大行當。最后介紹京劇中的表演形式。學生通過模仿視頻中的“唱、做、念、打”,充分體驗了京劇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國粹”——京劇傳統戲曲藝術的自豪之感和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對京劇的審美鑒賞能力。
2.3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律動,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中的發展,而“體態律動”教學模式轉變了這種教學現象,增強了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身份,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提升。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創設舞臺,引導學生展現自我,把體態律動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比如在學習《木瓜恰恰恰》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隨著音樂旋律扭動身軀,并引導學生對每一個“恰恰恰”進行動作的編排,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木瓜恰恰恰》是一首旋律流暢、歡快活潑的歌曲,歌詞也比較生活化,在教學中滲透體態律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從生活出發更好的感受音樂。
三、結語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明確,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目標。可是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主要以靜態模式為主,學生只能被動的聆聽,這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培養。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在體態律動的過程中發散音樂學習思維,促使學生更加用心的感受音樂的魅力,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于洪濤.課堂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運用[J].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2010年09期
[2]汪業進,朱云干.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2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