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
摘要:校本課程是專門為突出“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開發行為的一種活動或者說是一種策略。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課程形態,而是一種課程理念。校本課程是動態的,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改進。我國正全面進行課程改革,校本課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結合中小學校本課程的現狀,根據生物學科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校本課程與學生有機的結合,爭取實現課程作用的最大化。
關鍵詞:校本課程;生物教學;實際
問題研究的主要奠基者M.Fullan在1977年曾指出,“課程實施是指任何課程革新的實際使用狀態,或者說是革新在實際運作中所包括的一切。”[1]具體來說,聯系生物教學實際,結合本學科自身的特點,確定校本課程的設計。“課程實施是指把新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而新的課程計劃通常蘊含著對原有課程的一種變革,課程實施就是力圖在實踐中實現這種變革,或者說,是將變革引入實踐。”校本課程實施的主旨就是要將這種理想變成現實,使課程真正成為學生經驗的歷程,成為學生理解世界的有機組成。(艾倫·C.奧恩斯燦,弗朗西斯·P.漢金斯,2002)在本輪課程改革中,我們要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結合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改革,同時推進素質教育。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影響著校本課程的實施。所以要充分考量,確保課程的順利進行。
一、我國校本課程實施的現實
實際上,傳統的講解教育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了,幾乎是很難改變的事情。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在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通過了不斷的嘗試和實踐,終于找到了一種比較不錯的教育模式,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陽光教育。陽光教育所倡導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們不再僅僅以書本上的知識來評判他們的成績,讓他們不再是死讀書,讀死書,而是真正的讓學生們走出自己的風格,讓學生們留心的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讓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得到提高,能夠讓他們更加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這樣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師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識,并且還要及時的更新學習,緊跟著知識的變化,能夠及時的解答學生的問題,不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要讓學生發展,還要做到緊跟學生的腳步,在學生身邊進行解答他們會發現的問題。
二、結合學科特點,建設好校本課程
生物教育本身就是理論聯系實踐的一門學科,它不單單是學生書本上所呈現的重要理論,很多的也是源于學生身邊的一些生物,包括了肉眼可見的植物、動物以及極易忽略的微生物。以前教師的教學完全是為提高學生的成績,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方法,一味的追求高分。認為高分就是實現了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現在社會,不再是需要死讀書、讀死書的人,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專業型人才,在自己的領域上能夠發現出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而校本課程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人才。生物教育更是如此,培養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可能就是一片落葉,這一片和另外一種樹的葉子在生物學的角度上說也是不同的,因為內部的含有的元素還有各種生理活動都是不同的。因為打開學生的思路,實現校本課程目標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民辦及公立的區分,都是應該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特點,努力的實現校本課程在本校的推廣。
三、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
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其實是多種多樣的,原因不單單是一種,最主要的是學校內部的因素,而校內因素又包括了校長、教師和學生三方面。
1、 校長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保障因素。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核心,是激發教師群體力量的關鍵,他們的一些理念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例如我校校長一直秉持著:校興我榮,校衰我恥。在極大程度上鼓舞著教師奮勇向前。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是主導課程開發的前沿陣地,而校長是教師群體參與課程開發的領導力量,同時也是激發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動力。
2、 校本課程計劃對于教師。目前,一些學校的校本課程編制更多的是由少數人進行涉及的材料較少,具有片面性和主觀性,造成參與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師對校本課程計劃理解不夠透徹,從而使校本課程實施出現落差。所有的課程一定要以新的課程標準為基準,結合實際教育教學情況,不閉門造車,貼近學生實際,爭做優秀校本。
3、 學生是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體現者和保障因素。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學生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學生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配合教師,和教師在學習中一起創造新知識。同時,學生作為課程實施的積極反應者,能夠很好的體現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積極地配合教師解決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整個的教育過程中,根據學校的實際,各方面的都要積極的配合起來,實現目標,實現校本課程,能夠讓學生們不再以學習為一件苦差事,快樂學習,提高學習成績,最終通過自己和教師之間的配合,實現自身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 [美]艾倫·C.奧恩斯燦,弗朗西斯·P.漢金斯著.柯森主譯.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第三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337
[2]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1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4]熊梅,馬玉賓.校本課程整合與合作的教師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
[5]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校長的職責與素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2
[6]崔允郭.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7]孔凡哲.中小學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具體內容[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
[8]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陳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10]于海波.科學課程發展的文化學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2
[11]吳支奎.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文化重建[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版,2008(5):20-23
[12]孟祥林.個性化教育的本質及我國的策略選擇[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92-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