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棟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單純地來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模式,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數學研究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創新改革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一個發展思維活動的自由過程。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直倡導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如何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數學內容
教學活動的開展其實是學生與教師、文本互動的過程。盡管當前我們所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來源于生活,但是這些知識與學生現在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甚至有一些知識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就要求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些內容進行適時地篩選,篩選出與學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一組買東西,一組賣東西。在實際購物中引導學生認識人民幣、認識價格、學會簡單的圓角分的計算。如此,輕松愉悅的生活情境調動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在實踐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以學生為中心,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互動。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般采取知識灌輸的單向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數學的活動性無從談起。為了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做,在做中自主學習。
1.在觀察中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采取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數學觀察,學生可以在觀察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其問題意識。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向學生展示幾道口算題:
(21+15)×4=21×4+15×4
(13+15)×6=13×6+15×6
(12+5)×11=12×11+5×11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豎式,在學生觀察中啟發他們思考:等號左右兩邊的算式表示什么?等號左邊的式子有什么特點?(括號內加法,括號外乘法)等號右邊的式子有什么特點?(乘法加乘法)如此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分配率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方式“活”了,他們的思維自然能“活”。
2.在操作中學習
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玩中學,做中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做中經歷從形象到表象,從表象到抽象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比如,在引導學生解答一道應用題:“有4個正方形,長方形比正方形多3個,那么有幾個長方形呢?”我會讓學生擺教具來解決上面的問題,在擺的過程中思考:擺的長方形、正方形各有幾個?用什么樣的方式可以直接算出長方形的個數呢?如此,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可以直接發現加法運算,有利于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3.以小組為形式,創設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
新課程改革中倡導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目標。合作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合作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獲得有關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以小組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比如,在復習加減法內容的時候,我會采取四人小組的形式,利用“幾個幾”這一游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當我說“2個9”的時候,學生需要在小組中用加、減等運算討論出幾加幾等于18,幾減幾等于18。最后看哪一組討論出的算式最多,則為獲勝方,予以獎勵。如此,學生在小組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在討論中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實現了合作探究的價值。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生活化教學、做中學、小組探究等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現教學方式創新。
參考文獻:
賈穎.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