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振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應根據文本,巧妙地設計安排一些“寫”的練習,將讀寫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發掘文本內涵、聯想豐富情節、遷移表達語言的目的。
一、解讀文本,補寫空白
教材中常常有作者刻意或無意留下的空白處,往往留給人們思考和聯想的空間。比如唐詩、宋詞及課文中的部分情節,描述比較概括和簡略,我們便可根據這些古詩詞和課文的“空白”,設計課堂小練筆,指導學生把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寫下來。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容,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教學《再見了,親人》,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后,教師問道:“這篇課文既然是描寫話別,就應該是雙方的,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答道:“都是志愿軍在說,缺少朝鮮人民說的話。”“此刻,朝鮮人民又會說什么呢?你們能不能以大娘或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寫一段向志愿軍戰士告別的話呢?”抓住了這一空白,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遵循課文往下說,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寫出來。在學生的筆下,呈現了多姿多彩的場景。如有學生這樣寫道:“叔叔,俺是頑強的小金花,讓我給你唱《搗米謠》吧,我不哭,不哭……”有學生寫道:“你們今天要和我們分開,雖然我的腿殘廢了,但我一點都不后悔。”……不少學生寫得感人至深。本來課文只是寫志愿軍向朝鮮人民的話別,加上學生的練筆,則變為了相互話別的景象。學生在補寫訓練中,既加深領悟了兩國人民深厚的、用鮮血凝成的情誼,又提高了想象力與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二、利用文本,進行仿寫
宋朝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課文應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好例子。我們只需依據文本資源,把握契機,恰當地進行效仿、遷移,在耳濡目染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學到文本中經典的寫法,從而提高習作水平。
1. 抓住文章的寫法進行仿寫。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山中訪友》,描述了作者拜見了“山里的友人”,表達了人與自然的濃濃情誼。這一課寫得很好,很值得學習。所以,筆者引導學生以“公園朋友”為題進行模仿。因為公園就在學校的鄰近,公園的一切學生都無比熟識,因此就有話可寫。筆者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把自己當成公園里的一員,運用比喻、擬人和修辭等手法,寫出自己熱愛自然的感情。如此的練筆有法可學,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
2. 抓住文章的結構進行仿寫。如《彩色的非洲》這課先概括敘述,后具體描寫。學完這課后,筆者讓學生運用這種寫法——先概括后敘述,描寫日常生活所見到的情景。學生有的寫天上變幻的云彩,有的寫龜山公園“鬼屋”里的惡鬼形態,有的寫爭奇斗艷的花朵……可謂異彩紛呈。這樣的仿寫練習,內容豐富,讀寫結合緊密,且操作性強,效果立竿見影,學生也樂于接受。如果持之以恒,學生的表達能力將會有效提高。
3. 抓住文章的寫作順序進行仿寫。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作者按參觀順序敘述,描繪了大會堂的宏偉壯麗。文中段與段之間用過渡句連接得非常巧妙。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參觀永安的佳節超市、電信大樓等,讓他們按參觀的順序寫下來,并學習課文的寫法,寫好兩段之間的過渡句。學生興味盎然,還能學習課文用數字說明、具體描述或打比方等方法,把所見所聞寫得生動形象。
三、延伸文本,啟發想象
要寫好作文,發揮聯想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中的文本有好多地方都留有聯想的空間,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練筆,以誘導學生的聯想,激起習作的潛力。例如在《詠柳》的詩中,作者見到柳葉細細的、尖尖的,于是就聯想到了是“剪刀”——春風,裁出了如此美的柳葉。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學生聯想:“在賀知章眼里,春風是一位裁縫師傅,裁出了美麗的柳葉。那么,在你眼里,春風會是什么呢?你能寫一寫嗎?”這時學生還有疑惑,筆者繼續引導:“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變化呢?”這樣一點撥,學生腦海中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紛紛拿出筆來寫。有學生寫道:“春風是一位神仙,它一到人間,百花盛開了。”有學生寫:“春風是一支畫筆,把大地畫成一幅五彩繽紛的畫。”有學生寫:“春風是一個鬧鐘,它一響,睡覺的小動物們都醒來了。”……這樣的一個小練筆,就像一種“魔力”,激活了學生對課文、對生活的靈敏性和領悟力,喚醒了在學生腦海中酣睡的素材,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動,使學生的童心、童趣、童真得以釋放、得以揮灑。
四、精選問題,進行練筆
語文教材課后常安排了一些問題,精選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書面回答,也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途徑。因為,對問題的完整解答,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雛形。引導學生有條理、有邏輯性地回答問題,然后認真寫下來,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也可以有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北京的春節》課后第三題:“找出課文中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聯系實際說說你的春節是怎樣過的。”認真回答這道題,再寫下來,實際上就是一篇《過春節》的短文。因此,必須將這道題的回答納入教學的范疇。可以這么說,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學生不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那就不能算合格的教學。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認真品味,深入體會北京歡度春節的風俗之后,讓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北京歡度春節的風俗,然后運用導語引入:“《北京的春節》介紹了北京歡度春節的風俗:有‘臘八吃臘八粥‘泡臘八蒜,二十三‘春節的彩排、吃糖──過小年,‘除夕放鞭炮、包餃子、守歲,初一‘拜大年,元宵節‘辦燈會、吃元宵等,孩子們可開心了!讓我們一起再讀讀文中孩子們過春節的部分,感受他們的快樂心情。”接著讓學生再次讀書,筆者再這樣引導:“每個地方過春節都有獨特的習俗,大家能不能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動筆寫寫你們是怎么過春節的?”此刻學生的記憶被喚醒,他們紛紛動筆寫了起來。從學生回答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能仿照課文點面結合的寫法,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家鄉過春節的一些習俗。
課堂練筆,讓學生盡情地描繪出美麗的畫卷。在閱讀教學中,抓住時機,當堂讓學生進行練筆,只要指導得法,學生就會寫得輕松,練得實在。長期堅持,必將有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北門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