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志 梁梓淇
摘 要 對分課堂是針對當前大學課堂教學困境提出的一種教學新模式,結合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優點,通過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三個環節實現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文章分析了對分課堂的內涵和特征,闡述了其對教師的挑戰并探討了其在財務分析課程中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 對分課堂 財務分析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54
Application of Bisection Clas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Financial Analysis
LI Jizhi[1][2], LIANG Ziqi[1]
([1] Business Schoo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2]Ori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Bisection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 for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difficulties,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advantages, through lectures, internalize and discuss three link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etween students intera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expounds its challenges to teachers, and probes int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analysis.
Keywords bisection class; financial analysi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課堂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節點和生長點,也是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標志。[1]而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因此,結合課程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是大學課堂改革的必然追求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路徑。[2]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其本質內涵是教師不把知識結果或實驗結果一股腦地拋給學生,而是創造一種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有效氛圍中逐漸實現知識的自我豐富和自主構建。“對分課堂”正是基于這一目的而創新的一種大學課堂教學模式。
1 對分課堂的內涵和特征
1.1 對分課堂的內涵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基于心理學規律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自主交互式學習。其創新關鍵點在于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實行“隔堂討論”,給學生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對分課堂清晰地呈現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階段,因此也被成為PAD課堂。實踐表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能有效克服大學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單向灌輸為主,學生被動參與,教學效果不好的弊端。[3]此外,對分課堂在考核方法上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確定對過程的投入。[3]對分課堂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必須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和主導,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
1.2 對分課堂的特征
對分課堂保留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的精華,以知識傳遞的準確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為前提。在講授環節,教師不必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去“賣力表演”,而是回歸到教育引導者的本位上進行提綱挈領的講授,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框架和思路。在“隔堂討論”環節,教師更多地扮演組織調控者的角色。避免出現偏離主題的無效討論和互相抨擊的無謂爭執,關注討論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合理性,并結合課堂講授要點進行知識歸納和總結。因此,對分課堂兼具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強調教師講授在前,學生學習在后;突出學生和教師的“雙主體”地位,重視教師和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共同作用;重視學習投入和學習質量的過程性評價,使課程考核更加科學。
2 對分課堂對教師的挑戰
2.1 對教學內容理解程度的挑戰
“對分課堂”需要留出相當比例的時間給學生討論,老師只講解課程知識的基本框架、概念,著重講授重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課程內容,并簡化和清晰化課程的框架和脈絡,梳理出重難點。確定講授內容后再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搜集針對性強的教學素材,力求做到既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形成整體概念,又要讓學生理解重難點。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明確討論課的目標、要求和具體內容。
2.2 對教師專業學養的挑戰
網絡時代,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途徑日益多元化,對于專業前沿和熱點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其中不乏一些有創見性的觀點。但是,這些認知往往是比較零散和感性的,需要教師從專業的角度進行理性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積極投身科研前沿,深入參與社會實踐,研究現實問題并提煉研究成果,不斷提升自身的學養。endprint
2.3 對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的挑戰
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階段雖然從時間和空間來看是分開進行的,但實質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講授是內化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講授中形成對知識的初步認知和整體框架。內化吸收是講授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在文獻閱讀、問題思考和小組協作中得到鍛煉,形成對所學知識的個性化理解。討論是認知的升華,學生們通過課堂討論和互相提問,深化了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理解并獲得新知。這一過程的高效完成有賴于教師的精心組織。在實施過程中,如何合理分配講授和討論時間,如何組織和展示教授的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討論,都會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這些工作對于兼顧教學、科研和社會化服務任務的教師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3 對分課堂在財務分析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3.1 簡化和清晰化課程結構
首先,對教材內容和結構進行整體把握,按教學內容對章節進行歸類。將財務分析課程分為五部分:財務分析理論與基礎、財務報告分析、財務效率分析、財務綜合分析、財務粉飾與舞弊分析。然后,明確以上五個部分的教學目標,并對知識點進行脈絡梳理。最后,結合各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安排5次討論課程,每次時間45分鐘左右。每個學期上課之前即把課程大綱、教學安排和課程周歷上傳到課程網站,讓學生課前查閱,做到心中有數。
3.2 結合專業前沿和實務熱點拋出討論問題
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要使學生自主地搜集資料,積極地進入內化吸收過程,教師提出的問題和給出的材料必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師在準備問題和資料時就不能太隨意,而是要注重其適用性、新穎性和代表性,以激發學生的共鳴和探究的興趣。例如,在講完財務分析理論與基礎后,推薦學生閱讀黃曉韡,黃世忠的論文《財務報告概念框架修訂熱點問題綜述》(會計研究,2016.1),要求他們在此基礎上自行搜集和閱讀相關文獻,思考現有財務報告的目標能否滿足不同報告使用者的需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新思考對我們分析財務報表有何影響?并要求同學們寫好讀書筆記,討論后提交。學生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和鮮活事件的思考,將理論的抽象和實踐的具象結合起來,輕松有效地學習了知識。
3.3 將學生分組并明確任務要求
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按照學生能力和性別較為均衡地配置小組成員,每組6~8人,組長1名,負責組織成員課后的學習交流,秘書1名,負責組員交流的文字整理工作。在教學大綱和課程安排中明確規定讀書筆記和“隔堂討論”的要求:讀書筆記是學生學習、消化課堂知識、課外閱讀的概要,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層次清晰。鼓勵各組寫出1000字左右的分析、思考的心得和體會,提出1-2個供其他組同學思考的問題。“隔堂討論”要求討論及匯報內容簡潔明晰,避免偏離主題和重點不突出。明晰討論及匯報規則,要求每次小組討論及匯報必須組員輪流,且匯報和答題由不同組員完成。討論課結束,要求小組提交討論報告,組員分工情況和內化階段的討論記錄,爭取讓每個學生通過“干中學”得到實質鍛煉。
3.4 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
為了有效辨別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要選擇沒有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組織學生準備討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程的興趣和個人的學習目標,決定內化階段對課程的投入。課程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開放性的問題能給予其更多的展示才能的空間。在對學生的內化成果進行評價時,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投入的差異。對于討論和作業完成出色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肯定,保護其學習熱情,發揮其示范效應。對于學習熱情不高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其討論的閃光點,激發其學習潛力。對于討論不認真和作業馬虎的學生則采取扣分和重做的措施,以端正其學習態度。課程考核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結合起來,突出過程性評價的比重,課程成績由課堂考勤(占10%)、課堂討論(占25%)、課后作業(占25%)和期末考試(占40%)四部分組成。
3.5 深刻反思課程教學過程和效果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和再思考,以此來總結課堂教學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4]財務分析課程每完成一個“講授—內化吸收—討論”循環,都要根據學生聽課、作業和討論的情況進行教學反思。一是反思教學目標。重點思考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合理,學生通過本階段學習有無達到預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二是反思課堂組織。主要反思課程導入是否承前啟后,富有吸引力;知識框架是否完整且詳略得當,基本概念是否講解透徹,重點和難點問題是否得到突破;討論內容是否有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三是反思教學方法。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啟發性,能否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和思考問題,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師生之間有無形成良性互動。針對教學反思中問題,要有具體的改進措施,并落實到下一個教學循環中。
對分課堂遵循了教育學的內在規律,對學生而言,激發了學習興趣,訓練了科學思維,培養了學習能力,實現了知識的個性化構建。對教師而言,實現了教師本位角色的回歸,讓教師能夠將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職業勝任能力的農業高等院校MBA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G2015B057)研究期限:2015.6-2017.1
參考文獻
[1] 鐘瑞添.提升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08(7):37-39.
[2] 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653-658.
[3]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4] 余清臣,徐蘋.當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內涵:一種反思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4(1):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