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霞+徐曉丹
摘 要:本文以高職《機電設備應用》課程為切入點,從課程內容、教學設計與創新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介紹了課程改革的具體思路與實施。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真實企業設備為載體,典型應用案例為教學任務,采用“教、訓、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旨在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機電設備 課程改革 課程內容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1
《機電設備應用》作為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是學生在掌握了基礎類課程的基礎上,以企業現場常見車床、銑床、發動機及電梯等典型機電設備為載體,將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及行業標準、安全意識等元素進行梳理、整合并得以綜合運用,為各類企業生產一線培養機電設備的應用、安裝、調試和維護崗位專門人才。課程改革前沿用了傳統的“理論+專用實訓周”教學組織模式,教學結構設計上以知識體系為主,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不利于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為此,研究者對課程進行改革,試圖重構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探索實施新的教學模式。
一、課程內容
課程立足于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維護和應用的崗位需求,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具體設備為載體,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行動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教學內容,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通過企業調研、專家座談、教學研討的形式,校企合作共同設計開發了《機電設備應用》課程的6個學習項目,培養學生在機電設備調試、維護和應用等方面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1.教學內容選取
《機電設備應用》課程內容的選取,是在企業調研基礎上,針對生產現場的典型機電設備應用、調試與維護工作崗位群需求為依據,以培養機電設備應用能力、機電設備調試與維護能力為目標,以工業機床、發動機和電梯等常用機電設備為教學載體,融入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既體現出課程的職業性,又體現出開放性及創新性。
《機電設備應用》課程內容選取設計過程中,課程組通過校企合作委員會牽頭組織,深入濟南及周邊機械制造類企業實地考察調研,經過課題組成員與企業專家集體研討,對機械制造類企業中典型機電產品的生產應用流程進行了系統化分析,確定了機電產品從市場調研、設計、安裝、調試到維修的流程,并明確了每個具體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要求,將其歸納整合為學習性工作任務。并選取普通車床、普通銑床、滾齒機、磨床等常用機械加工設備及發動機、電梯等典型機電設備作為載體,參考典型機電設備實際應用案例,確定學習項目。然后根據學習項目和學習性工作任務,融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提煉出6個學習項目。課程內容選取過程如圖1所示。
2.教學內容序化及組織
《機電設備應用》課程圍繞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核心技術技能,設置了6個學習項目,19個工作任務,學生在完成學習項目各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機電設備應用、調試與維護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培養遵守紀律、團結協作、學習交流、開拓創新等職業素質,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與創新
本課程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以企業生產中使用的典型機電設備為載體,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分六個項目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學習和訓練。
1.真實職業環境和工作任務
與濟南及周邊制造類企業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合作開發課程項目,把企業真實的任務和真實職業環境納入教學體系的設計,實現課程目標與企業任職崗位要求相一致,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一致,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相一致,滿足企業實際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
2.實現“教、訓、做”一體化
本課程以CA6140車床、X6132銑床、M1432A磨床等實訓室現有的真實機電設備為教學載體,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專兼協作,聘用合作企業里生產一線的工程師、技師擔任兼職指導老師,采取校內真實設備實訓,校外企業車間參觀等方式,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堂與實訓一體、理論與實踐一體,校內與校外一體。
3.構建開放式學習平臺
依托學院數字化學習中心,本課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機電設備應用》優質課程學習資源平臺,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高速校園網絡進入該學習平臺,自主獲取相關專業知識、進行技能訓練輔導,也可以提交作業、自測摸底,還可以師生互動、討論學習,保證了學生課內、外自主學習的需要。
三、教學方法
本課程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核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對不同的項目、任務,教學實施中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卡片展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提高“教、學”效果。
1.案例教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案例為引導,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復習課本知識、自主查閱有關資料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與討論中互相啟迪,從中得到啟發教育,達到以“例”明“理”,以“理”釋“例”,以“例”明“德”的目的。為了避免教學中出現“會”而“不熟”,不能靈活應用的現象,教師還會給出拓展案例,用于學生課后鞏固練習。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學實施的不同階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項目一普通車床的調整與維護,項目實施初期學生可以扮演設備操作工,體會設備操作的方法、步驟,完成設備整體結構組成及各部分作用的相關知識點的學習。項目實施中期學生可以扮演設備維修工,體會設備故障的排除過程,完成設備典型部件結構特點的學習。項目實施末期學生可以扮演設備管理員,完成設備管理相關知識的學習。
3.卡片展示法
機電設備大多結構復雜,而且本課程涉及專業術語多、難記、難理解,概念容易混淆等。采用卡片展示法可以有效加深、強化所學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預先準備的教學題目、目標概念,需解決的問題等寫在問題紙上,使用隨機分發或者指定小組內學生,學生相互配合,通過資訊收集、信息加工后將自己的意見以關鍵詞的形式寫在卡片上,然后師生共同通過添加、移動、取消、分組、歸類等方式將卡片進行合并、整理。最后采用關鍵詞串聯的辦法重復加工和系統化處理,強化所學知識。
四、總結
本次課程改革從機電設備應用與維護人員所能從事的多種職業崗位需求出發,以企業真實設備為教學載體,采用“項目導向,教學一體”的教學模式,不但使學生專業技能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職業素養,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旭輝,張榮勝.項目教學的項目開發、教學設計及其應用[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2009(8).
[2]康新龍. 機械加工設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3]高峰,袁野. 高職機械加工實訓課程開發與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