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利
【摘 要】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根據歷史課程的學科特性和教學需求,選擇適當的教學語言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點的講解和灌輸,是初中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論文旨在探討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程教學 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06
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于教材知識的一種專業化、藝術化的表現和概括,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重要媒介,更是教師和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重要渠道和橋梁。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能否運用適當的教學語言,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點的表述和講解,是課程教學能否順利展開,學生學習水平能否得以改進和提升的關鍵。
初中歷史課程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系統性的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整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另一方面,則可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了解輝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引導學生做到以史為鑒,更好地認識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生活,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可以說,歷史課程不僅具有極強的學科性和知識性的特點,同時還兼具發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在向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應該從一種綜合性和整體性視角出發,對自身的歷史課程教學語言進行相應的改進和調整,使之更加符合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需要。而現在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和不足:
一、教師的歷史課程教學語言缺乏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試教育色彩濃重,很多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時,由于受到該教育理念的影響和約束,習慣于采取平鋪直敘的、單一化的教學語言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教學。這種缺乏創新性的教學語言,根本無法深入和有效地闡述歷史問題,表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還原豐富生動的歷史事件,從而使學生在進行歷史課程學習時,很難感受到歷史課程中包含的各種有趣的知識,難以體會到其中蘊蓄的深厚的民族情感,使學生喪失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影響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升。
二、教學語言缺乏哲理性,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啟示和點撥
歷史課程具有很強的發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運用有效地教學語言,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和傳播,同時更需要教師在教學語言中進行哲理和哲思的滲透和傳遞。使學生在收獲歷史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自身所掌握和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品味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中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生成新的理解和認知。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往往如“一潭死水”,缺乏對于歷史知識的深層解析和架構,難以引導學生對歷史課程所講解的知識和事件,進行深層的品味和反思,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三、歷史教學語言缺乏規范性,影響學生正確歷史判斷和歷史價值觀的樹立和形成
初中歷史教師由于教學任務較重,難以在教學過程中抽出一定的時間,對自身的歷史課程教學語言進行全面的審視和反思,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向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學語言出現過于散漫和隨意的教學現象。這種過于散漫和隨意,缺乏規范性的歷史課程教學語言,雖然也可以使教師向學生傳遞出相應的歷史學科知識,但是卻忽視了歷史學科所具有的嚴肅性和專業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難以產生正確的歷史情感,不利于學生歷史價值觀的形成和提升,最終影響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水平。
四、改進初中歷史教學語言的相關策略
(一)加強對于歷史教材的研讀和分析,注重教學語言詞匯和表達方式的完善和改進,提升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語言的創新性
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之余,應該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如參加專業教師課程教學培訓、網絡課堂學習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學語言水平和質量,將自身所學習的各種新的語言詞匯表達方式和授課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實際課堂教學之中,提升自身歷史課程教學語言的創新性,激發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該加強自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對于教師教學語言的各種感受和看法,將更加適合學習學習需求和理解能力的語言文字表達形式,引入課程教學之中,以一種與時俱進,積極創新的教學心態,對自身的歷史課程教學語言進行完善和提升,切實調動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熱情,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二)深入挖掘和講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突出教學語言的哲理色彩,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思考意識和思考能力
所謂提升歷史教學語言的哲理色彩,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歷史教學語言的頑固性和單一性,突出歷史教學語言的點撥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在進行歷史課程學習時,能夠在教師的富有哲理性的教學語言的引導和鼓勵之下,對各種歷史事件、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進行個人化的深入的思考和挖掘,總結歷史規律,提升歷史素養。教師在提升自身教學語言哲理性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學語言進行“留白”,給學生留下一定的發揮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歷史課程教學水平。
(三)從歷史課程的學科屬性出發,提升教學語言的嚴肅性和規范性,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歷史是一門極為嚴肅的學科,它雖然和其他學科一樣,由無數專業的知識點所組成,但是在內容和內涵上,卻和其他學科截然不同。它既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輝煌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受難史的凝結;它既展示了世界歷史的文明演進,同時也包含了世界歷史中的血腥和屠殺。這就使得歷史教學語言必須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教師也必須以一種規范的歷史教學語言向學生進行歷史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從而使學生能夠正視歷史,更好地感知和認識歷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端正自身的教學心態,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在嚴肅與活潑、輕松與沉重等教學語言中轉換色彩,提升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自身的歷史教學語言進行調整和改革,使教學語言更加符合課程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初中歷史課程的有效性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