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摘要:博物館保存和呈現的是歷史,有收藏、研究、教育等的職能,這些主要職能的發(fā)揮又都離不開藏品。藏品是博物館立館之本,也是各項業(yè)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如何讓藏品發(fā)揮出最大價值,活化藏品,提高陳展有效率,是博物館從業(yè)人員不斷鉆研的課題,本文認為,要達到該目標,博物館應從藏品的收藏門類的擴充、展示科學合理,生動直觀、及提高可參與性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展示;參與
博物館是一個鮮活的機構,它不僅具有文物收藏、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等方面功能,而且具有引領城市文化、弘揚城市精神、搭建城市多元文化交流平臺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而這些作用的發(fā)揮都離不開藏品,離不開陳列展示,因此,活化藏品,提高博物館陳展的有效率,要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孜孜不倦的揣摩和研究。
一、重視收藏,拓寬藏品的種類,提高對民眾的吸引力
作為一個機構,博物館保存和呈現的是歷史,本質上,博物館是聯系世代之間聯系的紐帶,能夠幫助當前和未來的世代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淵源和歷史。美國著名作家 R·W·愛默森(R·W·Emerson)指出,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 要使一座城市中的民眾分享文化資源、感受文化氛圍,需要從遙遠的歷史中找尋力量。而無形的記憶,歷史的力量是通過具體的物來體現的,是以歷史遺跡和歷史遺物為載體的,或者說是以文物為載體,分為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在今天,它相當大一部分是濃縮在博物館中的,停駐在博物館藏品上。
國際上著名的博物館,像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等,都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家、各民族的類別豐富、數量巨大的自然、人文、歷史等的藏品,可謂是光輝燦爛,內容浩大。現在想要建立一座這樣的博物館已不可能,但,我們也要竭盡全力進行搜集,不斷擴展我們的藏品數量和種類。鑒于這種客觀實際,我國博物館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對反映國內各民族自然、人文、歷史等文物的關注和收藏上。但,其中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各地方博物館在藏品收集方面普遍存在類別和數量的不足、收藏范圍狹窄,及各館間藏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彰顯地域特色等問題。
學者林翹通過對我國 21 個省 113 個市、縣級綜合博物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藏品收藏情況的對比。發(fā)現當前我國地方博物館在收藏方面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第一,藏品數量少,收藏規(guī)模無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相適應。第二,地方博物館藏品收藏范圍狹窄。各地方博物館仍傾向于收藏古代文物精品,在抽樣的 113 家地方博物館中,瓷器、銅器、陶器和書畫均處于藏品的前幾位。第三,各博物館藏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有高達 77.88%的博物館都以瓷器、銅器、陶器為核心收藏,書畫和玉器所在比例也居高不下。而最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的民俗類藏品的收藏所占比例比普遍較低,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博物館對之進行了收藏。正是因為這樣,觀眾在進入博物館參觀時,才會有大同小異、缺乏興趣之感。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除了暢通收藏渠道之外,就是要有特色,這特色中最能體現城市記憶的就是城市及地區(qū)特色。為此,地方博物館要緊扣地方文化,收集有地方特色的藏品,開展多樣性收藏。以藏品記錄地方歷史和當今的發(fā)展變遷,記錄人民的生活,并以此為主題進行特色布展。這不僅能豐富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和種類,增強其獨特性,增加了對觀眾的吸引力和認同感,也讓民眾更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增加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二、藏品陳列科學合理,展示需深入淺出,直觀生動
陳列展覽是藏品管理者與藏品、藏品和觀眾間深入溝通的媒介,是博物館對藏品本體研究展示的一種含有特定指向的表達方式。博物館收藏、展示什么樣的藏品,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理念和學術品質對外推廣藏品,與觀眾能夠聽到什么樣的““故事”、獲得什么樣的學習資料、受到到什么樣的文化滋養(yǎng)是對等的。
“藏品若被利用好,便不再是靜止的對象,而能成為可以引起化學變化的酵母,它們對觀賞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巨大……”而博物館藏品展示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藏品展示和展覽要告訴參訪者展示的是什么,二,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yōu)槭裁础?/p>
“是什么”這個層面,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一個科學準確,合理充分的展現藏品的陳展,首先必須要做好前期基礎工作,深入研究博物館藏品,編寫出內容科學準確的設計文本,確保藏品信息的準確,不把錯誤的信息傳達給觀眾,確保陳展基礎扎實可靠。其次,就是要多元化陳展,合理運用科技手段。如今,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已不再是對藏品的簡單排序和陳設,而更富于創(chuàng)新和變革,通過對各種新型科技手段的整合運用,不斷創(chuàng)新藏品的展示方式和手段,藏品展示也更能富于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為什么”這個層面就更為深入一些,如今“參觀者已不再滿足于只欣賞文物展品,而更多的是想探求文物展品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這需要博物館從業(yè)人員深入對藏品的研究,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并深入了解其內涵的各種不同層次。而這種內涵要怎么展示,需要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孜孜不倦的研究。如漢陽陵帝陵外藏坑遺址博物館對文物藏品的保護展示,它采用最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建成的全地下遺址博物館,將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不同的溫濕度環(huán)境中,讓游客既能在充滿現場感的環(huán)境中近距離、多角度、全方位欣賞到各種文物遺存,又能領略到世界一流的文物保護技術和展示方式,同時也讓晦澀難懂、神秘莫測的文物考古發(fā)掘以最直觀的方式進入尋常百姓內心。
而僅從藏品而言,博物館中占據絕大多數的還是古老的歷史遺物,這些遺物本身就是歷史章節(jié)中的一個印記,一片縮影,是在人們在生活中所應用或創(chuàng)造的物品,是鮮活而有價值的,不僅僅是柜臺里的擺設而已,什么樣的人,在什么場合下會用到這件物品,怎么用,這樣的“用”又代表什么,這就是陳展設計人員應做到的“深入”。而將藏品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傳遞給參觀者時,卻應做到“淺出”。配圖說明,動作演示或是更直接的視頻動畫,讓觀看者獲得具體直觀的認識,生活化,更有利于觀眾接受。只有“淺出”才是真正檢驗有沒有“深入”的利器。
三、活化藏品,使其生活化,生動化,提高展覽的可參與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溝通媒介的多樣化,觀眾對博物館的教育、休憩、娛樂等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博物館與觀眾交流溝通的傳統的方式,已漸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博物館從業(yè)者亦面臨著巨大的工作挑戰(zhàn)。信息技術在博物館陳展中的的介入、藏品展示形式的創(chuàng)新、博物館向外傳播途徑的拓展,與觀眾互動形式和內容增多等方面的探索與開發(fā)已經在不斷進行,是廣大博物館從業(yè)者必須要面對的新課題。這些變革促使博物館重新審視其社會職能,不斷尋找新的策略讓藏品更加貼近觀眾,增強藏品吸引力,使公眾和社會更好地參與進來。
現在隨著文化旅游觀光的盛行,博物館服務觀眾不再只是活動或展覽,更要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形成一個觀光聚落,與周圍環(huán)境及本身特色結合成為活動主體已是越來越普遍的趨勢。有相當一部分博物館,對一些有功能性的表演性強的展品采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活化展覽,讓原本單一的展覽變成了博物館藏品與觀眾間的交流互動,使展覽生動鮮活起來。赤峰市博物館舉辦的“民族樂器馬頭琴展示”主題活動,利用“小背景、大視野”的宣傳方式,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代表樂器馬頭琴搬進展示活動現場。現場拆裝馬頭琴,演奏經典馬頭琴曲目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圍觀,也將素來凝重、安靜的博物館變得生動活潑,現場講解員的語音導覽,讓參觀者第一時間了解到了馬頭琴的歷史起源,啟發(fā)了觀眾對民族文化的關注。赤峰市博物館館長介紹由館內精心打造的“古代技藝體驗廳”近期向觀眾免費開放,屆時,市民可以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陶器制作、彩繪,親手體驗模擬文物拼接、修復過程。
這些都使藏品本身的信息和歷史文化信息在活動中傳達給了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又再一次深化了這些信息,讓觀眾植進記憶,深入內心。以互動來帶動觀眾更多地參與到博物館藏品的研究中、參與到收集和傳播藏品各種相關信息的工作中、參與到探索研究藏品與觀眾的深入溝通方式中。
為提高博物館陳展的展示有效率,鮮活博物館藏品,作為博物館人,向上,要實時注意向其它博物館學習,向世界先進經驗學習;向下,加強與觀眾人群的交流,注意觀眾的需求變化,提供富于變化的個性服務;對自身則要加強管理,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yǎng),如此,才能讓這些藏品更好地表達自己,體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林翹.地方博物館藏品收藏的困境及出路[J].博物館研究,2014(1):28.
[2]雷新.免費促成中國博物館華麗轉身[N].人民政協報,2010,5,18(第A3版).
[3]單霽翔.博物館使命與文化公共權益保障[J].四川文物,2014(1).
(作者單位:鄭州二七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