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惠娜
摘要:美術特長生是我國高中教育教學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多學生進入大學的一個重要路徑。在美術特長生的教學當中,素描是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要求學生有很扎實的基本功,同時,對于審美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對相應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美術特長生;素描教學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動,我國的高中美術特長生教學策略也有更新和進步,尤以素描教學最為典型。目前,傳統的素描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高速發展的高中教學程度,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著眼于高中美術特長生的素描教學,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一、加強學生的基本功
素描在美術教學中是比較重要的部分,同時,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相對較高的。目前,在高中美術的教學當中,設置了足夠的課時量來教授學生相關的繪畫技巧,但是,學生的基本功能力還是欠缺的,我們都知道,素描是高中美術課堂的一個難點,技法較難掌握,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很難做好,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在美術課堂上要切實的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在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特別是高中教學,學生要兼顧文化課和專業課,看似是美術特長生,但是他們需要花在文化課上的時間還是非常多的,所以說,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提高技法能力,磨練繪畫技巧。在素描當中,線條的勾勒,陰影的變化都是十分重要的,這無疑都考驗了學生的基本功慮。例如,在畫人物畫的時候應該使用什么樣的線條,而在進行物體素描的時候應當使用什么樣的技巧,考驗的都是學生的基本功,所以說,針對目前的教學情況,教師要將主要的教學精力集中在學生基本功的教學上,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從而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開展素描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際的演練,為他們今后的專業課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基本功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整體意識的構建,由于素描是從一個個小的點開始的,所以很多學生往往就因為一些小的方面就沒有把握住整體,這樣的素描畫作往往顯得技巧有余而氣質不足,是不足以體現學生能力的,所以說,要提高學生的基本功,也要從整體意識上考慮。
二、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
美術素描的教學與傳統文化課的教學是不一樣的,課堂氛圍成為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在高中美術專業課上,需要把握的兩項課堂氣氛包括專業美術的教學氣氛和討論分析的教學氣氛。首先,是專業美術的教學氣氛,素描的繪畫與傳統的課堂很不一樣,每個同學坐在畫板前,圍在老師旁進行作畫,教師在授課教導的過程當中,要著力讓學生融入到這種氛圍當中,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在畫一張畫,而是在進行一次藝術創作,這樣,直接就讓學生的心境不一樣了,畫出的畫作水平往往也就高了一個層次。在專業氣氛的烘托上,除了教師的教學之外,還要注重對教室的布置,例如一些名師名家的畫作和生平簡介,以及一些有藝術性的物品,都有助于讓整個教室體現出藝術感,讓學生融入這個氛圍當中。第二,是討論分析的氛圍。美術課堂,學生們往往要基于自己的素描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讓他們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發言,這樣通過思維的碰撞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說,在高中美術生的素描教學中,良好氛圍的營造是相當重要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氛圍。
三、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我國美術生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上也有了不小的改變,更加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對傳統教學進行了創新,結合高科技手段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了鍛煉,使學生的美術意識和審美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課堂上,采用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以及眾多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控素描技藝。素描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通常用于表達藝術家的內心理念以及情感,但是目前我國高中的素描教學只將素描作為一種基礎教學,缺乏對素描教學的多元化認識,使得素描教學內容與形式單一,無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素描水平。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藝術的不斷進步,觀念和內容也產生較大的變化!因此,對于素描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技能訓練上,應不斷更新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樹立先進的繪畫理念,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采用更加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幫助他們提高素描水平。
四、結語
高中美術特長生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素描又是重中之重,教師要切實利用好多種方法,加強學生的基本功,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提升素描技藝和美術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世鐸.試析高中美術特長生素描教學方法與技巧[J].新課程(下),2016(10):74.
[2]賴玉潔.高中美術特長生的現狀與管理方法調查[D].貴州師范大學,2015.
[3]張亞松.在高中基礎素描教學中的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東平南路6號惠州一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