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茜+姚潔
【摘要】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類學生隨著規模人數不斷地增加,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也日趨顯著。加之本身自主招生類學生與統招生學生相比較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是一項值得思考的課題。本文旨在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這兩方面的創新來著手立意,以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些許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自主招生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028-02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需求,逐步開始實施自主招生,且招生人數規模還在不斷地擴大。在其招生的過程中,就會出現自主招生類學生與統招類學生在思想、心理狀態、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不能以偏概全,用統一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它是統領著指引著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正確確立,是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政治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標準,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課程。因此,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向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內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窘境
面對著高職自主招生類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其情況總結如下:
1.“混班”教學,層次不一
普通高職在招生學生時,會根據各專業招生比例來實行自主招生。一般來說,同一專業的學生可能在自主招生和統招之間的比例為1:1或1:2,因而各專業之間自主招生類學生相對來說人數不是很多,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多是大班合班教學,因而在教學模式上,就存在著自主招生類學生與統招生學生混班、不同專業之間混班教學情況。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本身是最大化地合理配置了教學資源,但就其教學效果來看,并不十分地理想。
首先,高職自主招生類學生生源來自于普通高中生或中職中專生,而統招生學生是經過國家統一高考的應屆或歷屆高中生,兩者之間存在著生源質量層次性的差異化。自主招生類學生與統招類學生相比較而言,其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理解能力也會稍差一些。同一個問題,可能面對統招生,一筆帶過,稍作講解便可進入下個主題;而面對自主招生類學生,可能需把前因后果簡單地口語化地進行詳細描述。因而把這兩類學生放在同一個課堂上進行統一教學,是不合時宜的。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時還會把文科類學生與理工類學生放在一起進行混班教學,筆者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文科類學生思維與理工類學生思維是完全不一致的,合班放在一起教學,雖然可以彼此教學相長,但存的問題也很顯著。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為例,前半部分主要是以中國建國后的歷史為脈絡,淺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因而講歷史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內容。面對文科類學生,可以在已知的前提下,由淺入深地探討理論知識在現今社會的現實應用;而面對理工類學生,可能大多地是需要回顧歷史,重溫歷史。
因而,是否需要進行混班教學或怎樣尋求混班教學的最佳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面臨的新課題。
2.課程偏理論化,興趣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政治術語較多,實用性和攻利性較其他專業課程而言稍弱。但作為一名大學生,在由“社會人”向“政治人”的轉變過程中,必不可少地需要了解、認知、深刻把握其中的內涵。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來看,自主招生類高職學生所體現出來的就是興趣不足,課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直盯手機,更有甚者,男生在課堂上聯盟打游戲,女生在課堂上互相織毛衣;再不濟,就直接曠課。面對以上情景,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倍感痛心,可能還有一份無奈。除了加強課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外,可能在教學內容上、教學方法上都需要結合學生自身思想心理特點,來因地制宜地開展思想政治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確保實現高職“職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3.自控能力差,易懈怠
據調查顯示,并不是所有的高職自主招生類學生都存在著學習積極性比較低、違規違紀現象頻繁等現象。其中一部分學生在初入大學時,也都心懷理想,規劃著自己的大學生生涯,希望在大學生活中,能夠學有所長。面對著這樣一部分人群,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看,積極性很高,主動回答老師問題,有著明確的學習目的,但從長期來看,缺乏執行的持久性以及自主能力性不高。面對其他學生的鼓動誘惑,往往會迷失或偏移方向。還有一部分人群,他們想有所發展,想能夠學習一些知識,可往往堅持不下來,學習動力不足。一堂課45分鐘,可能前10分鐘課堂狀態還可以,越往后,可能狀態越差。
面對這兩種人群,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利用他們自身的優勢來為課堂所用,在課堂上能夠從一而終,思想不偏移,狀態不扭轉。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
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多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課程,這三者課程均是向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期通過于此,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因而,這些課程在內容上都和價值理論、時事政治相關,具備一定的隱性和理論性,與學生所希望的實戰技能課程有一定的差距。畢竟,這些課程所帶來的內心修養、信念的支撐在短期內看不到具體的經濟效益和帶來的物質實惠,因而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根植于學生內心,需要根據學生特點來進行教學。
1.分類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進行分類教學,即突破了以往傳統“一鍋端、大雜燴”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渠道錄取的學生,他們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特點,分門別類的進行有效教學。首先在統招生和自主招生類學生之間要進行“區別對待”,其次在文科和理工科學生之間也要進行“差別安排”。例如:我校通信技術專業和光纖通信專業均存在統招生和自主招生類學生,在安排課程設置的時候,便可以把兩個均是理工類專業且又是自主招生類學生放在一起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知識為基礎,以講清理論觀點為重點,側重于培養人文素養,在教學方法上以情境教學、體驗式教學、課堂實踐教學等為主。而我校文科專業是市場營銷專業和電信服務與管理專業,在“基礎課”教學中就會突出理論熱點難點問題,講授基本知識為輔,在教學方法上多側重于啟發式教學和問題式探究。endprint
2.視覺啟發式教學
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類學生大多95后,書本理論基礎稍薄弱,喜歡更直觀的視覺感受,以及這種感受所帶來的心理感悟。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可以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來進行視覺啟發式教學。
所謂視覺啟發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課堂過程中,通過圖片、簡短視頻或角色扮演、情境演示的方式闡述某一理論要點,然后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學習、掌握該理論知識,并通過問題提問或引申啟發,引導學生把該理論知識再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上,指導他們去分析、去探討社會上所出現的某些現象,對那些有困惑、有質疑的觀點在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前提下去探索、去爭辯,然后從中尋找答案進行解惑,進而實現從掌握理論知識到切實解決問題的跨越。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增加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實踐參與式教學
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均動手能力比較強,喜愛親自參與,易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尋找解決事情的方式方法,自主招生類學生亦甚。此外,自主招生類學生與統招類學生相比較而言,學習能力稍弱,理解能力稍差。因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層次性的展開。
首先,在課堂實踐中,主要注重書本理論知識與學生實踐參與的融合。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均是大班授課,因而如何讓多達200人的課堂全民參與到實踐中,是一項重大難題。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可在開篇的時候,以實踐項目“走近名師”讓學生在課下時間走進大學,走進大師,了解大學精神、大學學習的理念和專業前景,當面聆聽名師做人做學問的心得體會以及如何珍惜大學生活、規劃大學生活的建議。以此做好訪談記錄,并在課堂上提交實踐報告書,共同分享名師教誨。這樣便把書本內容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中,釋疑解惑,使學生在獨立研究學習的同時,自覺運用相關理論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膚淺的紙上談兵,真正達到所謂的知行合一。
其次,在社會實踐中,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比如說可以深入到貧困地區開展志愿服務與公益活動;到社區去體驗民情、了解社情;到知名企業去考察學習;到沿海發達城市去感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就;當然,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政府部門參觀學習,體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艱巨等等,希望通過通過觀察祖國各地社會生活的變化與差異及現實社會所存在的問題,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建立對現存政治體系的信心,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報國之志。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這一章節中,可以讓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談一談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農村發生了哪些變化;也可以讓身處城市的大學生深入農村,去體驗、感悟現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化,與心中所想象理解的是否一致,以
在實踐中體驗變化,在實踐中感悟變化。
4.微博互動式教學
現今的90后大學生大多離不開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其中自主招生類學生尤甚。不管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看到大批的“低頭黨”。他們大多在瀏覽網頁、刷微博、看朋友圈、購物、游戲等等。如何把自媒體手段運用到課程中來,是每個老師在互聯網時代所必須解答的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也是這樣。為了解決自主招生類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易懈怠的問題,在課程教授過程中,老師可在微博中發布問題,由學生來進行回答。這樣,便解決了機不離手、眼不離機的現實情況,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考核方式創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因而要想提高其教學質量,也可在考核機制上,進行考試體制的改革。由單純基礎知識的考核轉變為知識與能力的相結合的全方位考核。加重過程考核比例,減少期末試卷考核比例,改變那種死記硬背,考完知識點就完事的形式主義。在過程考核過程中,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實踐運用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考察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在過程考核中平時成績可分為小組成績與個人成績的疊加。其中個人成績包含日常出勤、課堂討論參與情況及個人作業;小組成績則是學生彼此之間自行組隊后而參與的實踐活動,所獲得的團體分數。這樣,兩者相結合后,在教學過程中,既考察了自主招生類學生因輕理論、重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自身自我意識強而缺乏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可以說,這種考核方式是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策略的重大突破。當然,此種方法也可應用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
參考文獻:
[1]承友明.自主招生類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研究[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 科學校學報,2014年6月第 2 期.
[2]洪國志.安徽地區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11卷.
[3]韓效輝.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年2月第30卷第2期.
作者簡介:王茜茜(1987-),女,安徽潁上人,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姚潔(1984-),女,浙江瑞安人,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