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江·葉斯開爾斯
摘要:新課標以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課程素養為最基本的課程理念,為新時期地理教學提供了宏觀的規范,它的實施必然引起廣大地理教師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思,形成新的教學觀念。而這一轉變的核心則為地理學習觀重心的轉移,其體現必然折射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之中。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育改革;和諧課堂
新課標初中地理教學 教學改革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是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成就教師人生和練就教師行動智慧的主要場所。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的呼聲愈來愈烈,各級教研部門和廣大地理教師積極探索與實踐,新的課堂教學改革思路不斷涌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已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地理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師生關系不平等、課堂缺乏民主與和諧、滿堂講或當講不講、重預設輕生成、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實效、方法單一、形式呆板等諸多問題。為進一步深化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教學效益和師生生命質量,特提出以下實施建議,與同行們交流。
一、構建和諧課堂
心理學家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關系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和諧的;真正的學生發展,應該是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和諧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知識、智能、群體、個體、主導與主體、教書與育人等各個要素之間互相協調,這是對學生全面培養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進課堂有效的前提保證。
(1)師與生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平等”。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的基礎。所以,教師要通過暢順的教學流程、幽默的教學表達、平等的學習互動等途徑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做到寬容。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課堂上的學習質量,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活力課堂的基本準則。教師要轉變“權威”“裁判”的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先做學生、后做先生”,理解學生特有的處境,善解人意。
(2)教與學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民主”。教師要民主施教,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并向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發展,體驗成功的快樂。讓課堂興趣盎然,生機勃發。譬如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去參與、去體驗、去感悟。
(3)文本與人本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正確的課程觀”。課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教師和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智慧、行動策略、知識經驗、社會閱歷、處世技巧、工作精神、實踐能力等,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個性差異、表現欲望等都是課程資源,文本(教材)更需要與人本(教師、學生)的有機整合。和諧的地理課堂,應依托教材步入和諧,依托教師和學生享受和諧。構建和諧地理課堂,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個動態的優化過程,更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使學生意識到課本上的知識具有實用性,這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捷徑。可借身邊的事物加以強化學習內容。讓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例如,在講述太陽輻射的特點的時候,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識,交通燈為什么選紅燈做停車的警示?朝霞、晚霞為什么是紅色的?多云的夜晚天空為什么是紅色的?小孩子過馬路的時候為什么要戴小黃帽?太陽輻射很強的夏天同學們一般選擇穿什么顏色的衣服?青藏高原的天空為什么格外的藍?……
在講述常見的天氣系統時,舉例夏季午后的強降水的過程來描述對流雨的形成以及特點等。在講述氣候資源的時候,舉例昆明市的工業區和住宅區的布局解釋風與城市規劃的關系,讓學生思考作為一個購房者,會從氣候資源的角度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房子?考慮樓房的座向,樓間距的大小與太陽高度角、樓房高度的關系……
當然,體現生活性的不僅僅局限在知識的本身,還可以體現在教學活動的方式和過程上。例如,月相知識的學習,先制作表,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沒的時間、方位,并繪出大致的形狀等,由他們分析總結規律。上課的時候再由老師分析這些規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現在農歷上半月,出現在上半夜,切東西邊亮。下弦月出現在農歷下半月,出現在下半夜,切西東邊亮”等通俗的語言來加強學生的記憶。
例如,在講解綠色食品的過程中,先利用問卷加深學生歸于綠色食品和綠色消費的了解,初步建立學生的綠色消費觀念。然后由學生分小組調查本地綠色食品大致的消費情況。分析后發現價格問題和宣傳力度是人們選擇綠色食品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此開展“為何綠色食品在市場難成氣候”的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三、在地理課堂教育教學中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的實質進步的一面。
教師“教”的時間長了,就容易遺忘“學”的感受。保持學習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學”的過程,體驗學生學習過程,體味其掌握知識的差異性的形成,運用移情使得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的學習能力可以使得教師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并不斷內化,同時將自己的反思運用于教學實踐過程中,兩者相互依存,互為促進。這一過程的實踐更多地表現是在于教師課堂行為之中。所以保持并發展教師的學習能力,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舉措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