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婷
摘 要:西部農產品主產區是我國西部限制開發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西部地區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其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是用自身的限制開發來保障更大區域的生態功能和農業功能,尤其需要科學、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撐。本文通過分析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精準扶貧的特點及現狀,認為政策重點包括培育優勢產業及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打造綠色品牌、鼓勵農業產業化、強化農業信息化等。
關鍵詞: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精準扶貧;現狀;政策研究
西部地區是我國貧困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區,貧困范圍廣、貧困程度深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而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在我國主體生態區中占據重要的生態地位,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脆弱的生態環境、鮮明的民族特色、特殊的區位條件使其發展水平嚴重滯后。這些地區屬于生態環境優越、氣候多樣、土壤肥沃、適宜多樣化生產的農產品主產區,這些地區實施精準扶貧不僅有助于改善當地居民的貧困現狀,也有助于保護當地生態自然資源,更有助于實現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的主體功能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對我國精準扶貧事業的推進有重要意義。
一、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精準扶貧實施的總體情況
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市場程度較低等現實使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對于資源環境高度依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處于破壞環境-經濟發展-生態修復的不可持續發展循環中。對此,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實施了精準扶貧,即針對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的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發展階段等進行精準化的幫扶。
1.精準扶貧特點及成效
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的精準扶貧有以下特點:一是針對西部農產品主產區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貧政策;二是針對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少數民族較多、教育文化落后、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現實實施相應的扶貧開發政策;三是將精準扶貧落實到戶,即針對不同家庭致貧原因進行精準化幫扶。
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例如,云南省由于農產品產業發展限制,選擇發展林下經濟以及特色旅游產業加速了當地精準脫貧進程;甘肅天??h充分考慮當地種植業和草畜產業的優勢,通過提高農民務農素質,完善配套設施等渠道,使農產品主產區的經濟在較短時間實現了突破性發展??梢姡S著農產品主產區精準扶貧進程的推進,西部生態資源脆弱的現狀和貧困程度深、范圍廣的現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精準扶貧的困難
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大多在深山老林的偏遠地區,交通設施不便,扶貧開發存在以下問題和難點:一是扶貧開發成本高、難度大、返貧率高;二是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依賴大,同時做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難度大;三是勞動力素質低下,教育培訓水平落后;四是扶貧資金投入不足,管理效率不高。可見,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要取得較好的扶貧開發成績,必須從生態環境、勞動力素質、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多角度著手。
二、西部農產品主題區扶貧政策研究
1.政策需求
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如何發揮主體功能,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性發展,就要尋求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既要考慮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區位帶來的交通不便與自然環境保存較好,也要考慮當地現代化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落后的實際與復雜的民族狀況,同時也要考慮其處于經濟起飛階段面臨的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和市場化水平低導致的經濟效率不高的現實。西部農產品主產區作為自然資源豐富和生態脆弱特點于一身的地區,是西部地區推進城鎮化的重難點區域,各地區政府要切實考慮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狀況,要采取有計劃的,甚至是傾斜性的扶貧政策措施,合理安排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資源的開發,實施精準扶貧。
2.政策評價
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的扶貧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依賴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環境友好型特色優勢產業;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區域經濟聯系;三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尤其是增強對少數民族的轉移支付力度,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四是依靠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經濟發展起飛階段的制約,技術水平、經濟結構、規模經濟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西部農產品主產區經濟內生動力不足,扶貧政策只能以政府政策傾斜及招商引資為主。此外,由于生態環境及地理區位的影響,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等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目前分配政策旨在加快配套設施建設上,扶貧成果的回收需要較長時間。
三、農產品主產區的扶貧政策重點
1.培育優勢產業及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
立足資源優勢,培育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和設施農業的發展,開發和培育“綠色、優質、安全、高產”的農產品,形成一批規?;藴驶⒃O施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做到扶貧和生態建設的有力結合。例如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貧困地區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并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形成區域性產業。此外,利用幫扶企業的農業科技優勢,發動科技人員與對口貧困地區的技術營銷、承包、服務方面的對接;并有重點地開展小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2.打造綠色品牌
以無公害、無污染、無破壞為原則,立足綠色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綠色產業、收獲“綠色利潤”。注重技術創新、產品設計、產品生產到產品包裝等環節,以企業宣傳構架綠色品牌體系,打造大眾消費、休閑的綠色品牌。始終堅持以農村產業為依托,優化農牧民就業創業環境,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綠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鼓勵農業產業化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農民工、城市居民從事農業創業,領辦、創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開展示范創建行動,培育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示范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農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升級,支持農民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礎上聯合組建聯合社,支持農業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此外,還要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流轉。
4.強化農業信息化
推進“互聯網+農業”、智慧型農業發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產過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完善農產品監測預警平臺體系,優化市場信息采集手段,推動信息發布機制創新,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準確性、有效性、全面性。支持農產品電商、微商發展,完善配套的倉儲物流建設,促進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入。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技推廣服務中的應用,加快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效率和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