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高職教育改革中,產教融合與創業都得到重視。本文借鑒工作嵌入創業模型,重點探討產教融合職教體系如何影響高職生創業,并對創業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 產教融合 創業 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145-01
在2014年9月的達沃斯論壇之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投入到開展創業教育大潮中,培養了一批批創業學子,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性的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的最大的區別之一。產教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促進高素質勞動以及技術技能型人才兩項技能的相關培養,還能夠將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不斷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性經濟發展戰略。
基于此項內容,本文從“產教融合”的研究視角,以高職生在產教融合高職教育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資本對創業過程的影響為研究目標,分析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如何影響高職生創業。
一、產教融合的內容
“產教融合”的主要內容是:“產教融合”要求實現:“五個對接”。第一個對接是專業設置與產業的相關需求之間的對接,優化專業的相關設置。第二個對接是課程內容與職業相關標準的對接。根據產業技術水平與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及內容。第三個對接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要求按照生產工作邏輯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序列,要同步進行深化文化、技術以及技能學習與訓練。第四個對接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對接。第五個對接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之間的對接。
產教融合的內容揭示了成功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可以使得高職生至少獲得四個方面的優勢:第一,學生就讀的專業是目前產業急需的技術專業;第二,學生可以在高職教育過程中掌握和產業一致的專業知識;第三,合格的學生畢業后可以零對接產業的需求;第四,學生擁有產業所需的職業資格證。
二、產教融合的創業機制分析
依據工作內與工作外嵌入的相關分析,并且借鑒:Price-Mueller(2000)離職的相關的模型,筆者曾經建立起高科技員工離職創業的概念性模型,在此用于本文的創業機制分析。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合格高職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轉移優勢,即知識距離、知識特性、轉移意愿等方面較其他普通大學生具有一定優勢。產教融合的核心內容是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就意味著,知識轉移的路徑是正確并且是流暢的,高職生能夠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最大限度獲得知識轉移優勢。
另一方面,工作經驗也比普通大學生豐富一些,并且提升速度更快,原因是產教融合下高職生在高職院校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工作經驗;在員工網絡位置上,由于產教融合就是培養能在核心技能崗位上擔任要職的技術性人才。通常情況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生畢業后就可以到技術崗位上任職,無需像非產教融合的大學生,需要進行實習、再培訓、再考核才能進入到核心崗位上,并且工作經驗獲取時間因此延后,經驗獲取方面也不具有優勢。因此,在此方面,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生又比普通大學生更容易進入到較好網絡位置上的工作崗位。
因此,工作經驗的逐步積累、企業知識的有效轉移、員工網絡位置的中心化將促成高職生人力資本的形成,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能更加有效地識別和利用商業機會,這將增加產教融合下高職生創業的可能性。
但是,這里還有一些關鍵因素,就是企業的激勵因素、工作滿意和組織承諾,如果以上這些關鍵因素能夠滿足高職生的需求,那么,高職生將不選擇創業。反之,將促進高職生離職創業。
分析以結構的相關資本、關系資本以及認知資本為維度,基于工作外嵌入所構成的社會資本可以得知,結構的資本越大,關系資本之間越是密切,認知資本也越一致,社會資本越豐富。社會資本豐富與否直接關系到高職生創業所耗費的資金成本、開創企業的交易成本、機會識別成本以及物質資本的高低。社會資本越豐富,員工創業所耗費的成本也將會越低。正因為產教融合這個背景,高職生可以獲取更豐富的結構資本,產教融合下豐富的產業信息可以給高職生更加優質的結構資本。另一方面,很多產教融合項目具有支持高職生創業的資源,這彌補了高職生剛畢業關系資本不足的劣勢,這就意味著,產教融合越深入,那么基于工作外嵌入所形成的社會資本越豐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生越容易創業。
三、結語
根據以上創業模型的分析,并結合產教融合的職教機制內容,本文得出促進產教融合機制下的高職生創業的因素包括:流暢的知識轉移、較豐富工作經驗、相對核心的員工網絡位置以及產教融合平臺基礎上形成的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認知資本。這些因素因為在產教融合職教機制下,更加有利于高職生形成相關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高職生進一步選擇創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Mitchell, T. R., Holtom B.C., Lee T. W. et al. Why people stay: 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 1102-1121.
[2] Ardichvili A. et. al. 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S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7): 64-77.
[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
[4]甘智龍. 工作嵌入對高科技員工離職創業的影響[J].科技視界, 2014(32): 250- 251.
責任編輯: 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