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怡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土地的需求與日俱增,導致發展新興城市與保護傳統古城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一方面,伴隨著地價的持續上漲和人口的不斷增多,對于新的城市用地開發的需求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逐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人們對旅游的熱情、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習主席也提出:“保護好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造福子孫,更是全人類的財富。”這就對新形勢下中國古城的保護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現存古城的歷史,梳理其發展脈絡,是對其作日后的發展規劃必不可少的基礎。本文詳細介紹本人實際參加的項目——正定古城南城門片區改造,來分析研究正定古城在新時期下的發展定位和未來規劃。
【關鍵詞】風貌保護 新興城市 正定古城 古城改造 傳統文化
傳統空間文化是古城空間的精華所在,也是古城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建國初期開始,以梁思成先生為代表的建筑及城市規劃學者就著手對保護古都北京的研究、規劃和倡導。70年代末80年代初:保護歷史古城的思想在我國領導和專家的頭腦中逐步形成。在此基礎上一些專家向國家呼吁,指出只保護單個文物古跡和古建筑是不夠的,應該從城市整體上采取保護措施。
一、中國古城的定義
古城一般就是指歷史文化名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國務院已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2個,分別于1982年、1986年、1994年、2008年由國務院批準確立。
古城的代表有平遙古城、青州古城、西安古城、安陽古城、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昭化古城、襄陽古城、鳳凰古城、商丘古城、閬中古城、正定古城等。本次主要介紹正定古城以及改造過程,主要對比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鳳凰古城和商丘古城。
二、正定古城改造
(一)正定古城簡介
(1)正定古城的歷史。古城正定,位于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石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正定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家鄉,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淵源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瑋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著稱。雖經歷代王朝變遷,風雨剝蝕,古城內仍有隆興寺、臨濟寺、開元塔、凌霄塔、華塔、古文廟、古城墻,趙云廟、清代民居、家祠等眾多文物古跡。正定古城內四座寶塔古樸典雅,風格迥異,與隆興寺相互映襯,充分顯示出古城風貌。廣慧寺華塔是我國現存唯一的金剛寶塔與花塔巧妙結合的結晶;開元寺塔的須彌塔與鐘樓相對應,唐代巨鐘馳名中外,有“南塞山、北開元”的美譽。臨濟寺及澄靈塔是佛教禪宗臨濟宗的祖庭。正定古城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歷來被稱為“藏龍臥虎”之地,擁有數不勝數的文化古跡,正定在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古城的變遷。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正定城垣最宏偉壯觀的當數四座城門,東日迎旭,后改為環翠,南日長樂,西日鎮遠,北日永安。正定城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北周、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不同規格的修筑。現存城墻為明代建筑。
(二)古城改造過程
改造背景:
2012年10月十八大召開,2013年7月毛全球調離,石家莊市副市長王韶華任正定縣委書記,正定縣迎來的古城保護的春天。2013年5月,正定城墻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7月,正定縣文物管理局申報《正定城墻修繕工程立項報告》,2013年8月28日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2013年12月25日,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在正定召開了古城保護現場會,形成和發布了《古城保護正定宣言》。2014年,正定縣啟動古城保護開發工作,以恢復古城風貌為重點,推進實施包括古城墻修復、南關村改造、周漢河綜合整治、隆興寺周邊建筑拆遷改造等10項工程,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基本恢復正定“一城四關雙十字、九樓四塔八大寺”的整體格局和“千年古郡、北方雄鎮”的歷史風貌,打造華北平原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經濟強縣。
與此同時,正定還在文物保護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蕉林書屋、梁氏宗祠、王士珍故居等歷史建筑,通過建成正定名人紀念館、民俗陳列館、賈大山文學紀念館、縣志館等,講述正定名人事例,傳遞正定傳統文化。
前期調研(針對古城城墻):
(1)“四有”工作情況。①保護管理機制。正定縣文物保管所為正定城墻的專門保護管理機構,單位性質為自收自支股級事業單位。②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1997年9月編制的《正定縣文物保護利用中長期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正定城墻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城墻以城墻外皮為基線,向城墻里外各擴20m;城門以及各城門周圍墻基為基線各外擴30m。
(2)正定城平面布局。明清真定府是在唐宋以來舊土城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城平面東西略長于南北,獨缺東南一隅。城內街坊布置,隨四門方位各有主干通衢,東西門相對,通衢直貫兩門之間,南北門錯位相向,不在城池南北中軸線,北門偏東,南門偏西。兩門內主干大道分別交在東西通衢之處,形成兩個十字街口,對北門的名小十字街,對南門的名大十字街,兩者形成為一個雙十字形的干道體系。所開街坊名稱,基本是按四門系統劃分的,半數以上屬于主干通衢間的十字街或丁字街道口名稱。歷史上城市繁華集于鬧市通街,余外都改為田園,特別是城隅一帶更多空曠,所以俗有“空城”傳說,說明當時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遠遠落后于都會中心。
(3)正定城墻城垣構筑制度。明萬歷年間磚壁城工早己頹廢,原有城身筑土,四面圍勢。四門城樓、四角樓、城上沿外側磚砌垛口等,均已無存。現在僅南門墩臺。券門,包括甕城、月城和局部城身基本保留原來砌甕形制。城垣原有炮臺設置,相隔五六炮臺寬一座,即《營造法式》所說的“馬面做法,隨城垣外側凸出一部分。endprint
在城制結構設計上最明顯的是四門各設三重城垣,里城外面不但環繞有甕城,而且甕城外面又環繞月城一道,甕城高厚與里城相同,月城高厚僅為里城一半。甕城門偏左或偏右向開口,東北兩甕城門都偏在正門的右方,西南兩門偏在左方。四門雖然位序不對,但各個門都是向著日出或正南方向,由于甕城的錯位,很自然的構成曲折迂回的形式,既保持了城池門闕正面的嚴正巍峨,層間設防掩而不露,又可以避免敵人長驅直入,利于攻守。
(4)正定城墻現狀。東城門于1968年修筑國防工事時掩埋地下。南門和西城門存里城門和甕城門。北城門存里城門和月城門。西、北城門、西南角樓尚存馬道。南甕城尚存城門241m殘墻,月城城墻己成殘垣,存47.6m。西月城殘垣41m,北月城僅存城門。自七十年代起,縣水利局、外貿局、汽修廠、正定一中、體育中學相繼建立在西城墻和北城墻位置上。常山路穿西城墻,恒山路縱穿東西城墻。
具體施工(針對南城門及周邊城墻的修復工作):
(1)維修方案設計原則。①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保護文物及其他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②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恢復正定城墻南門系統的歷史風貌;③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可能減少對文物本體的擾動,盡可能多的保留城墻的歷史信息。④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既要注重有效保護、夯實基礎,又要注意合理利用、發揮效益,在保護利用中實現傳承發展。
(2)修繕細節說明。局部修補:①城門門道地面:本次維修實施范圍涉及甕城東門門道、月城城臺門道條石地面等。維修做法上要求注重局部修配,強調一點一點展開和對尚穩固部分的原位保護,以及對部分風化石條的再利用。整修原則是通過維修消減不利于地面穩固的因素。同時通過控制部分舊石條原位不動,以及對部分風化石條的再利用,使地面整修后有別于全部重鋪的效果,仍保留原有地面的歷史痕跡。②外包城磚的修補:對干甕城東門城臺外包城磚殘損嚴重的部位,采取局部拆砌,嚴格控制拆砌面積,盡可能減少擾動。對個別酥堿風化的城磚,采用剔補與挖補相結合。不要求完全統一找平。修補目標:減少剔補量,以修補為主,修補后的色澤要與原墻面協調。③墻芯修補。墻芯整理、切削為踏步茬,缺失的部分分層夯筑,新舊接茬用竹筋接結、錨固,間距200mm,伸入舊墻芯內300mm,白灰漿灌注。
(3)修繕做法說明:①墻芯、臺芯夯土新舊結合的處理。采用竹筋或木筋:用于新舊夯土之間連結,大竹節的竹竿或柏木桿,直徑為30-40mm,竹竿表面做刮皮處理,增加表面摩擦力,為增強竹竿的抗剪強度,可在竹竿內加一道8鋼筋,再用M7.5水泥砂漿注實。②裂縫治理。城墻及城墻設施現狀存在的較大的裂縫可采用粘土充填,將裂縫用粘土充填夯實,對于細小裂縫進行灌白灰漿充填消除。③城墻及城墻設施內外散水。設計與施工要點:基于城墻周邊容易出現滲水危險考慮,增設散水。散水要與周邊地面整修相結合,并保證散水的泛水坡度。開挖散水基槽至老土;釬探基槽,素土夯實;三七灰土分層夯實兩步,每步夯層厚200mm。
三、總結
中國現在能夠歷經風風雨雨還能保存下來的古城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是人類探尋古代城市發展,綜合國力的最直接證據,對歷史研究和城市規劃都是極具意義的。同時作為旅游資源,能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享受,給城市帶來無限經濟利益。保護古城是全人類都應該積極做出貢獻的事業。在現階段城市發展的巨大壓力下,怎樣合理的保護古城,又能使之與新城長久共存,是各界學者都在積極思考的問題。古城保護涉及眾多,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能夠做到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在不傷害古城城市機理的條件下積極開發其現代的經濟文化價值,以保護為主和保護性的改造相結合。
作為個體,應做到在古城游覽中不破壞古城設施,不到處刻字,不隨便張貼,經營者應該做到“門前三包”,保護好自己周圍的環境設施,積極為古城維護發展做貢獻。國家也應該積極研究古城的運作模式是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嚴格規范古城的保護措、古城內的行為規范等,也應該積極鼓勵人民到古城中去,有助于旅游業的帶動。在全民的努力下,古城保護意識一定會逐漸加強,古城未來的發展也一定會越來越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