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亮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較大影響,高校應認清新形勢,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新媒體應用環境,提高教育效率。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即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中心形成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手機網絡、數字雜志、數字廣播、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新的媒介形式。新媒體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文化體系豐富,能夠創造出各種風格多樣、層次不同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其二,覆蓋面廣,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社會影響大;其三,新媒體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溝通互動性強。就當前情況來看,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微博、貼吧、微信、QQ等社交平臺獲得了廣泛應用,手機媒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校應加以重視。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機遇方面:一是新媒體覆蓋面廣、信息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利用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思政工作輻射力。二是新媒體有效豐富了高校思政工作手段。傳統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論說教為主,形式單一,而新媒體能夠調用視頻、圖片、語音等多種信息資源,實現理論知識的生動講解,豐富了思政教育手段,提高了思政工作吸引力。三是新媒體高效快捷的信息傳播優勢提高了思政工作的實效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進行信息發布,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有效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挑戰方面:一是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群體的不穩定性增強,增加了思政工作的難度。當前,校園“裸條”借貸事件頻現,學生因借貸而犯罪、自殺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這一問題的出現與新媒體的發展關系極大,新媒體上傳播的錯誤價值觀、低俗文化也對大學生形成了一定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難度。二是微博、微信、QQ等的隱匿性,容易使大學生言行失范,削弱思政工作約束力,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阻力。三是部分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張揚個人觀點,發表偏激言論,容易對一些思想不堅定的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降低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度。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加強對師生新媒體素養的培養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在此過程中,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師生新媒體素養的培養。一方面,高??赏ㄟ^開展新媒體知識講座,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其深刻認識新媒體的特點以及作用,能夠有效處理各類新媒體信息,辨識各類思想,保持自身正確立場。通過培養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提高其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自覺抵御不良思想的影響,獲得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也應加強對其的新媒體素養培養,使其能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了解最新網絡文化,把握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現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良好溝通。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應加強自我學習,提高對于網絡信息的敏感性,多維度思考,以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采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夠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靈活性,也有助于學生更真實地展示自我,吐露心聲,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建立官方微博,以微博為平臺進行師生互動交流,發表思政教育文章,或是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評論,引導學生閱讀討論,進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其思想問題,進行在線指導教育。另一方面,也可創建微信公眾號,將思政教育內容以視頻、圖片、語音、文字等多種形式發布出來,供學生參考學習,或是利用手機網絡進行直播教育,開展網上黨團活動,鼓勵學生積極交流,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新媒體特別是手機媒體已經成為了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更容易使學生接受,且符合學生的生活習慣,還能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碎片化學習。
(三)創建良好的校園新媒體應用環境
新媒體的發展造成了高校輿情的泛濫,加強校園網絡管理迫在眉睫。一方面,高校應以網絡技術為手段加強校園網絡監管,規范學生網絡行為,對于不良信息以及不法網站及時屏蔽,創建綠色網絡環境。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網絡信息管理,將監管責任落實到各院系,以保證思政工作成效。此外,高校可與其他院校合作,實現校際間的輿論管理合作,進行技術、資源、經驗共享,打造新的輿論宣傳陣地,做好新媒體應用的維穩工作。
總之,高校應深刻認識新媒體對于思政工作的影響,及時進行工作方法的優化創新,以提升思政教育實效,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代縈縈.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14).
[2]王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才智,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