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水 梁琴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當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向社會輸送大批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受各方面客觀因素影響,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不得不面臨巨大的就業競爭。本文從職業自我效能感應著手,分析了其對于高職學生的影響,提出培養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相關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素質的全面和有效提高并實現就業能力的增強。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 職業自我效能感應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020-02
一、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影響
調查研究顯示,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相對比其自身具備的職業能力,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對于職業生涯的潛在影響更大。明確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進一步分析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培養策略的前提。
(一)職業興趣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興趣的產生大都源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盡管職業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應以及從業選擇,但是,這一影響相對較弱,在通常情況下,學生在某領域中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更多的影響著其對于該領域的從業興趣,二者正相關。一方面,既有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應能夠直接刺激學生產生職業興趣,另一方面,已有的職業經驗、知識積累等也能夠轉化為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從而間接起到興趣激發的影響作用。
(二)職業選擇
就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選擇及從業狀況來看,職業選擇范圍、從業態度、時間和精力付出等都是在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影響之下。
對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偏高的一方,學生有著較強的職業信心、堅韌毅力和奮斗精神,比較能夠投身到與自身能力相匹配同時也具有一定難度的工作當中;對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偏低的一方,學生經常出現職業信心不足或自我評價不準確的狀況,前者往往因畏難、畏苦而在職業競爭中失去機會,后者則因職業選擇與自身能力不符、不切實際而遭受本可避免的失敗。
(三)職業決策
職業決策是個體職業生涯的開端,位于職業選擇之前,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下,有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并不能制定正確、科學的職業決策。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由于學生自我認識程度不夠,對于自我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等并無準確概念,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不夠,對自身的職業能力認識不足,缺乏追求、探索更高層次職業領域意象和欲望,過于安于現狀。
(四)職業調整
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對個體工作過程中發生的變動、調整,尤其是失業再就業的變動有著較大影響。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高,意味著學生職業選擇空間更大,職業調整難度更低,新職業獲取也更為容易,因此,這一類學生失業再就業的積極主動性較強,具體來看有著積極尋求職業相關信息、積極尋求就業機會的突出表現;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低,則意味著學生職業信心缺乏,面對職業調整、失業再就業易緊張不安、焦慮甚至退縮,往往會在職業調整過程中遭遇更多困難。
二、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培養策略
前文分析可知,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的高低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成功與否有著重要影響。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應能夠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學習來實現培養和加強,具體措施如下:
(一)專業、科學、系統的課程訓練
從前文可以探知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對于高職學生求職、就業的重要影響,因此,將職業自我效能感應融入到學生心理教育過程中,使其成為高職院校課程訓練的組成部分,從理論及應用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教授和指導是極為必要的。要使學生能夠對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影響、作用、功效及其價值發揮方式有明確了解,在對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重要價值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從主觀層面產生提高的動機,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這一方面的鍛煉。
(二)借助教學活動的潛在培養
高職院校學生即將走向獨立的人生發展階段,然而其自我認知往往并不完善,需要學校、教師的教授和指導。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高度關注學生發展狀況,及時了解其在學習和實踐、就業或創業過程中的情況,指導、幫助其解決問題、克服苦難。通過適時、適當的指導和積極鼓勵來強化其內部驅動力,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具有積極性的自我認知,進而實現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強化。
(三)榜樣樹立與言語說服
借助學習、觀察而取得的替代、間接經驗個體能夠實現自我能力的間接評估,從而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學校、教師應積極搜尋相關信息,加強與社會間的交流合作,通過榜樣樹立的方式使學生認識了解周圍從事不同職業而獲取成功的前輩,以替代心理為學生樹立職業信心,激發強化其探索、奮斗的欲望,學生能夠在了解、借鑒、學習的基礎上增強職業信心。
(四)求職訓練
在競爭激烈的求職環境中,要想占據優勢地位,高職學生必須能夠對自身水平能力、興趣特長等各方面素質有充分認識,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必須能夠站在宏觀層面對當前就職形勢、政策等有所了解,必須能夠把握并正確靈活地運用求職策略技巧。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教學演示、實踐聯系等活動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全面和系統化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的求職意向確定提供效能信息源,幫助其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發展。求職訓練需要包括的基本內容如下:使學生認識到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重要意義并有意識地促進這一方面的發展,使其能夠實現自我的客觀評價,并能夠根據評價確定擇業方向;使學生認識到其由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過低而考慮過的職業領域,幫助引導其獲得在這一職業領域中的直接、間接性成功體驗;根據學生擇業方向、初步職業決策開展相關的行為訓練。
三、結語
現實狀況表明,當前我國存在技能人才緊缺和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矛盾狀況,這種狀況的產生,除教育與市場需求聯系不足、金融危機造成的社會壓力等諸多客觀性因素外,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就業擇業觀念不正確、心理素質偏低、缺乏長期科學的職業規劃等問題,究其根源在于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過低。因此,本文從這一方面入手,著重分析了當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問題,首先分析了職業自我效能感應對于學生求職就業的影響,正視了職業自我效能感應的價值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提高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應水平的相關策略,希望能為我國高職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些許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周志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1).
[2]李雪平等.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16(8).
[3]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1(7).
[4]龍立榮,方俐洛,李曄.社會認知理論與傳統職業理論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3(9).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