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市場的不斷改革和深入,大學生面臨著就業問題,這已經成為了社會上被廣泛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也成為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創業中都有著一定的指導性意義。本文就針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創業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創業;作用
做好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正確認識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特點和作用是對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能深入地探究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途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配合創業教育實現教育目標。
一、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做了題為“21世紀的教育哲學”的闡述,提出了創業能力是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問題,將創業能力提高到與學術性和職業教育同等的地位。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又發表了《新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全球宣言》,將“主動精神和創業技能”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使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更要成為就業崗位的創造者。在我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7月下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必須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廣義的創業泛指開創新的事業。狹義的創業是指創業者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進行風險投資,并獲取利潤的過程。在我國,大學生創業是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現象應運而生的,教育領域的有關專家指出,高等教育必須以創業教育取代就業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兩種傾向:其一,無限擴大創業教育的價值,將其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畫等號;其二,將創業教育的功能狹義化,認為創業教育是“企業家”速成教育,視經濟利益為創業成敗的唯一標準。
筆者所理解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即通過高校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課堂活動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并將其內化成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創業教育有三個直接或間接目標,其一,塑造健全人格,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業能力,推進創業實踐,使一部分畢業生主動參與創業,走創業型就業之路;其二,使一部分大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做好創業的準備,不斷積累資源,一旦時機成熟或條件具備,可以嘗試創業,帶動一批人就業;其三,使更多的大學生支持創業,時時以成功企業家的事跡為動力,愛崗敬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一番業績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應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人的生存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因此創業教育并不是鼓勵大學生一畢業就去自主創業,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擺脫創造財富和利潤的功利性層面,使之上升到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來創業的理性層面與價值高度。
二、當代大學生在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處于起步的階段,大多數的大學生并沒有要進行自主創業的打算,缺乏自主創業的思維意識,并且我國缺乏從事專業創業教育的老師,大多數從事創業教育的老師是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師擔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經驗豐富的教師比一般的教師更加清楚如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接受自主創業,如何鼓勵學生去進行自主創業。在很多情況下,會讓大學生有一種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態度與面對創業的態度,所以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必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開發大學生的創業精神,以及給大學生更多的關于創業和就業方面的指導。最后,可以使大學生形成一種早日融入社會的觀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與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自主創業精神的教育
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意識是支配創業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有兩條重要的原則,一條是灌輸原則,一條是疏導原則。它們在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以上兩個原則逐漸培養學生樹立創業意識。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多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鍛煉,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新潛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的教育和創新精神的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創業的信心和積極性,克服其思想和精神上對創業的障礙和顧慮。高職院校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自主創業的精神,才有了創業的基礎和前提,才能實現創業的目標。
(三)艱苦奮斗精神教育
創業中需要艱苦奮斗精神,是指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艱苦的條件和環境,可能遇到各種想象不到的困難,此時,就需要大學生能夠保持一種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并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實踐磨練”是培養艱苦奮斗精神最重要的“孵化器”。因此,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榜樣示范的方法,用現實生活中正、反兩方面創業的典型案例教育大學生。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練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磨練自己,培養自身艱苦奮斗的精神。
(四)法制意識教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社會主義法制是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大學生只有依法創業,才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之道。作為正在創業和即將創業的當代大學生,必須樹立法制意識和觀念,自覺用法律、法規約束自己,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創業的過程中保證依法辦事,把創業的每一個步驟都置于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之內。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意識教育。endprint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創業型人才為教育目標,注重大學生的創業素質的培養,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新時期的學科使命。要以“創業教育”為主題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機地穿插創業教育的內容。比如:通過《馬克思主義原理》中政治經濟學部分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它是創業者開始創業前的必修課。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的講解,可以培養大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創業是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個人的創業之舉會融入整個國家的創業史、奮斗史,從而培養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通過《道德與法》的講解,使學生意識到誠信創業、依法創業的重要性,等等。
(二)宣傳激勵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激勵要做到說服學生,而不要命令學生;要做到激勵學生,而不要打擊學生;要做到服務學生,而不要誤導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輿論宣傳的載體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內有線電視、校園網和校內宣傳欄。首先,校報在大學里具有廣泛的影響。學校可以在校報中開設創業教育的專欄,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做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專題報道;也可以建立討論園地,圍繞大學生創業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增加創業者的言論內容,提高對大學生的指導性。
(三)團體實踐法
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團體實踐法,是受“團體學習”的啟發。“團體學習”最早是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提出來的,是指通過學習的方式,以協調團體內在的功能達到能良好地發揮整體運作的強大能量。而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團體實踐的方法,就是要大學生以團體的形式進行創業實踐,并在這個創業團體中互相學習,從而獲得創業素質提升的方法。
(四)典型教育法
通過典型教育方法,可以激發大學生模仿學習的興趣,激勵大學生創業的行為動機,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接受性,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效果。采用典型教育法,首先要發現和樹立創業的正面典型。這種正面典型必須是模范遵守社會、市場以及創業過程所要求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的典型,并且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認可。其次,要對所樹立的創業的正面典型進行實事求是的宣傳。不能把創業的成功典型片面化、抽象化甚至是神化。最后,要適當的利用反面創業典型警示大學生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四、結束語
總之,作為大學生面對就業難的形勢也不要太過于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而是要適當轉變就業觀念。創業也是一種高級的職業選擇,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僅僅關注大學生在學業的成績,還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學生創業中,才能更好地培養身心健康人才,才能為大學生培養正確的創業意識和擇業觀,增強社會責任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朱偃.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創業就業過程中的作用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04):66-69.
[2]武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和應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4):12+14.
[3]馮新剛,劉芃.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13):68-69.
作者簡介:
田甜(1987.01~),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研究生學歷,助教,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創業與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