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坤
【摘 要】世界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傾向于“人文化”。我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語文學科自身的人文性特點及新時代的發展變化都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性。因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一系列問題,探討其人文性的缺失與重塑問題,首先要對其有一個清晰的界定。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語文學科在各學科中是一門最具人文性的學科,它不光教給學生凝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學生關注人性、關注人的價值的實現,在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從事于人性的升華與完美”。語文因具有這種獨特的性質和地位而成為教育領域中課程論和教學論都十分關注的學科。
從1997年開始,中國語文教育遭遇了世紀末的尷尬,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評。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大圣在其博士論文中說“百年語文教育最大的教訓是把人文學科蛻變為工具學科,把育人功能單一化為語言技能訓練,把兒童發展目標畸形化為政治社會化。”在此過程中,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是一個最令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激情的批評之后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在教育界各方專家學者的積極探索討論下,終于在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簡稱“新課標”),“新課標”開宗明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第一次被寫進課程標準,這讓所有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對語文有了一個更科學的認識,為迷惑中的教學實踐者指明了方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在語文教育中灌注人文品格、體現生命意識成為新的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語文”的性質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歷來被視為各門學科的基礎學科,也因此受到社會各界的特別關注。認清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著中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一個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一直持續不斷。
語文教學從清政府1902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和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兩個章程的頒布標志著語文學科教育的獨立)開始至今,已經走過整整一個世紀的歷程。然而這期間亦是有過許多的“曲折”,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一直以來是眾說紛紜。從建國后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可以說我國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是伴隨著中國大陸政治氣候的變幻而變化,對其認識也就存在著不小的分歧,大致經歷了工具性——思想性——工具性、思想性相統一等三個階段。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的“新課標”,是很多的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新課標”明確表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的是“新課標”在確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首次明確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我們都知道,其實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何謂語文,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聶振斌在為楊斌的著作《語文美育敘論》作序時說:“所謂‘語文,其涵義包括語言與文學兩個部分,是語言文學的簡稱。語言是人的思想的體現,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主要媒介;而文學則是語言的藝術,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審美需要。”由此而觀之,語文的學習內容,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文學欣賞水平的提高,都有人文性的品質涵育其中。語文教學的最終任務是培養人,培養掌握語言的人,促使學生實現“內在化”,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上海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出路在于弘揚人文,改革弊端。她說“語言不但有自然代碼的性質,而且有文化代碼的性質;不但有鮮明的工具屬性,而且有鮮明的人文屬性。”語文學科,因其學習內容的廣博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豐富性,是最能夠對學生的精神素養產生深遠影響的學科。因此,“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定位與語文學科本身特點是十分契合的,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更能真正反映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語文的“工具性”特點,而“人文性”在很長時間里則被人們忽視了。而“新課標”第一次明確提出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其中融入了語文教育界經過長期思考討論而達成的一種共識,這為語文課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作出了理性指導,為我們新世紀的語文教學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二、“人文性”的涵義
“人文”一詞源遠流長,涵義豐富。在我國,這個詞匯最早見于《易經》,《易經·賁卦》的象辭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而見,古代人文是與天文相對而言的。在中國近代,“人文”一詞在發展過程中受外來思想影響又擴大了它的內涵,重在對人內在“人性”、“人情”的教化與熏陶。在中國當代,“人文”的內涵更是適應新的時代文化需要,拓展為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對人的“生存環境”的維護,對人的“精神家園”的向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歸依。西方社會的“人文”更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可見,“人文”的內涵是極其豐富復雜、深厚廣闊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如今,普通大眾對人文的理解更突出的表現為“以人為本”的思想。
《現代漢語詞典》上說,人文是指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人文定義為:“人文,指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由此看來,“人文”突出體現在對生命的關懷和對文化的關注,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是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和追求,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語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品格和世界觀。上海師范大學吳立崗教授認為:“人文性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總要求,它涵蓋了思想性、文化性、審美性、發展性、創造性等,也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養。”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將人文性列為語文學科的一個特性,正是對語文學科、對“人文性”認識深入的結果,也是對“人”的認識深入的結果。“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最根本體現,應該是:展示人的個性,塑造人的心靈,關注人的品格。”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不僅體現在課文文本之中,也體現在學生作為交際主體的接受與表達之中,還體現在教師作為傳播主體的教授與表達之中。即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不只是一種靜態的文化內涵,更是一種動態的行為品格。“人文性”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蘊含于語文本身和語文教學過程之中的。
參考文獻:
[1]潘慶玉:《語文教育發展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
[2]李大圣:《百年反思——語文育人功能檢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5]柳斌:《語文美育敘論》,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6]趙清芳:《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四川教育》,2001年,第1期